近视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高发的视力问题,其诊疗不仅涉及视力矫正,更关乎并发症预防与长期眼健康管理。选对科室是诊疗的步,需综合考虑年龄、近视类型、进展速度及伴随症状等因素。专业的分工使不同科室在近视防控体系中各司其职,精准匹配需求才能实现干预效果。
一、核心科室职能解析
视光学科与屈光科是近视诊疗的主力。视光学科(或眼视光科)专注于非手术矫正,通过精准验光、视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涵盖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镜片等,尤其擅长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屈光科则主攻手术矫正,如全飞秒激光(SMILE)、半飞秒激光(LASIK)及ICL晶体植入术,适用于成年稳定期近视患者。
专科细分应对复杂需求。高度近视(>600度)易并发视网膜病变、青光眼,需转至眼底病科或青光眼科进行专项筛查;儿童初次确诊建议选择小儿眼科,因其兼顾发育评估与防控干预(如阿托品疗法、用眼行为指导);若伴干眼症或角膜损伤(常见于隐形眼镜佩戴者),则需眼表疾病科的协同诊疗。
二、患者类型与科室适配
儿童青少年需发育导向干预。小儿眼科或青少年近视门诊是,医生不仅验光配镜,更关注近视进展趋势,通过建立屈光档案、调节训练、户外活动建议等综合延缓度数增长。研究证实,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进展的抑制率达40-60,但需严格遵循视光师随访管理。
成年患者的矫正选择更多元。无手术意愿者可通过视光学科优化镜片设计;拟手术者需经屈光科全面评估,包括角膜厚度、眼底状态及泪液指标等。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近视(>800度)患者即使接受手术,仍需定期至眼底病科排查视网膜裂孔、黄斑变性等风险。
三、医院类型与资源配置差异
专科医院分科精细但资源集中。如河北省眼科医院设有独立视光学科、屈光手术中心及小儿斜弱视科,技术前沿但多分布于大城市。综合医院眼科覆盖面广,适合基础诊疗与并发症初筛,部分三甲医院亦开设近视专病门诊(如"青少年近视防控门诊")。
基层医疗机构角色升级。随着"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推进,县域医院逐步配备电脑验光仪、眼底相机,可承担初筛与转诊工作。例如河池市人民医院已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体系,实现"筛-诊-控"闭环。
下表总结不同科室的核心服务场景:
| 科室名称 | 适用人群 | 主要干预手段 | 特色优势 |
|-|--|
| 视光学科 | 各年龄段非手术需求者 | 配镜、OK镜、视觉训练 | 近视进展防控 |
| 屈光科 | 成年稳定期近视患者 | 激光手术、ICL植入 | 性摘镜 |
| 小儿眼科 | 18岁以下近视患者 | 行为干预、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片 | 发育期近视管理 |
| 眼底病科 | 高度近视患者 | 视网膜激光、抗VEGF治疗 | 并发症防治 |
四、诊疗流程的科学路径
首诊需基础检查全覆盖。包括裸眼视力、眼压、电脑验光、综合验光、眼轴长度测量及眼底照相,这些数据是区分单纯性近视与病理性近视的关键。若发现眼轴过长(>26mm)或视网膜变性灶,需立即转诊至眼底病科。
防控需多学科协作。以糖尿病近视患者为例:视光学科管理屈光矫正,内分泌科调控血糖,眼底病科处理视网膜病变。中医眼科的辅助疗法(如针灸、雷火灸)也被证实可缓解视疲劳,但需与西医治疗协同。
五、政策支持与社会协作
"十四五"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
未来需突破的瓶颈包括:农村地区眼科设备覆盖不足、公众对病理性近视认知缺失等。研究提示基因疗法可能成为超高度近视治疗的新方向。
结论
近视诊疗需遵循"分层级、按需求、重长期"原则:
1. 首诊选择:儿童首诊小儿眼科,成人视光科或屈光科;
2. 及时转诊:高度近视者定期至眼底病科排查,伴全身疾病者需多科会诊;
3. 全程管理:矫正≠治愈,即使术后也需每年复查眼轴与眼底。
技术进步正逐步实现个性化防控(如基因风险),但医患协同仍是抵御视力危机的核心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