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省立医院眼科中心外的走廊已悄然排起长队。不同于普通门诊的人来人往,这里聚焦着一个尤为严峻的健康挑战——近视,特别是进展迅猛的青少年近视。面对日益攀升的近视率及其带来的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省立医院率先设立“近视眼专病号”,汇聚专家与前沿技术,致力于为近视患者构建科学、精准、全链条的“防-控-治”体系,成为守护民众清晰视界的关键力量。
特色诊疗体系
省立医院近视眼专病号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专业化与流程化。该号源区别于普通眼科门诊,专门服务于近视患者,尤其关注近视进展控制、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及特殊视觉需求矫正。患者从初诊开始即进入由近视防控专家主导的标准化路径。
诊疗流程精细设计。初次就诊会进行长达40-60分钟的详尽问诊与检查,远超常规门诊时间。这不仅包括标准的视力、验光、眼压,更深入进行眼轴长度测量、角膜地形图、双眼视功能评估(调节、集合、融像等)、眼底广域成像等关键项目。基于全面的数据采集,团队采用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动态追踪患者屈光状态、眼轴增长速率等核心指标,为精准干预提供坚实依据。近视研究所(IMI)白皮书强调,近视管理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基线数据的准确性和长期监测。
个性化干预方案
专病号深知“千人千眼”,拒绝“一刀切”的近视管理策略。依据患者年龄、近视度数、进展速度、视功能状态、眼底健康状况及用眼习惯等信息,团队制定高度个性化的方案组合。
多元化方案:核心干预措施包括光学矫正框架镜(如特殊设计的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OK镜)的精细化验配、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规范使用(浓度选择与监测随访)。 例如,对于眼轴增长过快的学龄儿童,可能联合应用OK镜与0.01阿托品,以达到更优的近视控制效果(多项大型RCT研究如LAMP研究支持其协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不仅着眼于“控”,更重视“防”与“教”。每位患者及其家庭都会接受详尽的护眼行为指导,涵盖科学的用眼时长(遵循“20-20-20”法则)、适宜的光照环境(鼓励日均2小时户外活动)、健康的读写姿势等。正如近视防控专家毛欣杰教授所指出:“行为干预是近视防控的基石,需融入日常生活习惯。”
前沿技术应用
精准防控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省立医院专病号依托医院强大的平台资源,配备了的硬件设备。如超高分辨率眼前节分析系统(如Pentacam)能评估角膜形态,是安全验配OK镜的先决条件;超广角激光眼底成像系统(如Optomap)可无创、筛查近视相关的视网膜周边病变(如格子样变性、裂孔),对高度近视患者至关重要。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专病号正在建立并完善近视患者数据库,利用AI算法分析海量临床数据(眼轴增长模式、干预措施反应性等),旨在建立更精准的近视进展风险模型,并探索个体化优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视力报告》中特别指出,利用数字技术和AI提升眼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是未来重要方向。
多学科协作网络
近视,尤其是病理性高度近视,其并发症可能累及眼底、青光眼、白内障等多个领域。省立医院近视眼专病号并非孤岛,而是医院强大眼科亚专科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团队与眼底病、青光眼、小儿眼科、屈光手术中心等多个专科保持紧密协作。
对于已出现豹纹状眼底、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劈裂甚至视网膜脱离风险的高度近视患者,专病号医生会无缝对接眼底外科专家进行联合会诊,必要时早期干预。对于成年近视患者,当其度数稳定且有摘镜需求时,可转介至屈光手术中心进行严谨的术前评估(如角膜生物力学特性、角膜厚度、高阶像差分析),确保手术安全有效。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大程度保障了患者的视觉健康全程管理。
省立医院近视眼专病号的设立与发展,代表着近视防控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化、精准化的重大转变。它不仅是先进技术与个体化方案的集成平台,更是构建“家庭-学校-医院”近视防控网络的核心枢纽。通过系统评估、精准施策、长期追踪与多科联动,该平台显著提升了近视特别是进展性近视的管理效能,有效延缓了近视进展,降低了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带来的致盲风险。
未来探索方向应更加深入:一方面需扩大专病号的覆盖能力,惠及基层;深化对近视遗传机制、新型药物靶点(如非阿托品类药物),以及光生物调节等物理干预手段的研究,并将成果快速转化应用于临床。省立医院近视眼专病号,正持续引领着区域近视综合防控的新实践,为亿万双眼睛守护清晰视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