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医疗版图上,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跨越七十余载的光明使命。从1948年赵东生教授创立“东方一只眼”的传奇起点,到如今位列全国眼科科技影响力前五,这里不仅是临床重点专科与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更是国内整合“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眼科堡垒。在视网膜疾病诊疗领域,它始终引领着中国眼科迈向前沿。
历史传承与学科地位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的根基可追溯至1948年,赵东生教授在此开创了中国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先河,被誉为“东方一只眼”。历经张皙、许迅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深耕,科室已发展为涵盖上海市眼科研究所、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等核心科研机构的综合平台。2012年托管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后,它成为全国融合临床治疗、基础研究、教学培训与公共卫生防控的眼科联合体。
在学科布局上,科室以眼底病诊疗为传统强项,尤其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微创手术领域处于先进水平。近年来,其优势扩展至白内障、青光眼、屈光矫正等亚专科,年门急诊量超47万人次,手术量达1.5万台,60以上为外省市转诊的疑难病例。2025年新排名显示,其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五。
⚕️ 临床服务与专家团队
为满足多元化诊疗需求,科室持续优化服务模式。2025年增设周六专家门诊,汇聚唐敏、张妍、陈雪莉、樊莹等专家,覆盖青光眼、屈光手术、眼底病等核心领域。例如,唐敏主任专注难治性青光眼微创手术,张妍教授作为哈佛大学博士后,引领全飞秒近视矫正技术;樊莹团队则深耕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精准诊疗。
患者口碑印证了技术实力。在好大夫平台,北部院区王海燕医生的白内障手术获273名患者推荐,南部院区陈雪莉的青光眼治疗因“细致问诊与术后稳定效果”备受赞誉。专家下沉基层成为常态——眼底病专家郑志教授定期赴宁德开展限号诊疗,将三甲资源辐射至周边地区。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科研前沿,科室以解决致盲性眼病为核心。2025年5月,孙晓东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细胞疗法IGT001的临床试验,通过玻璃体腔注射人源光感细胞联合生物材料,为延缓视力退化提供新路径。该疗法突破基因局限,适用于广谱视网膜退行患者,前期小鼠实验证实可显著提升视锥细胞,成果发表于《Nature》。
转化医学平台的建设同样瞩目。2013年,科室建成国内眼底病新药临床评价平台,打破国外垄断,主持国产一类新药康柏西普注射液的III期试验。2023年,赵慧团队的“角膜负压吸环”专利以千万元级转让,凸显产学研融合效能。近五年累计转化金额近2000万元,形成“临床问题-科研攻关-市场落地”的闭环。
教学培训与社会贡献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眼科学博士点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科室拥有博导9人、硕导14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95。邹海东教授是教学领域的典范:他起草的《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升级为行业标准,并率队深入西藏、新疆完成700余台慈善手术,带教50余名地方医生。
防盲网络建设惠及全民。依托上海市防盲办公室,邹海东团队首创“社区眼病数字化建档-定点医院分级治疗”模式,强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筛查。该工程纳入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卫果,并推动《十三五眼健康规划》政策落地。
未来发展与智慧医疗
面对医疗数字化转型,医院正打造“智联网数智病房”,整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据基建办主任赵文凯介绍,新病房将实现输液实时监控、可穿戴设备预警、机器人送药及智能导航轮椅等九大功能,通过电子病历与远程会诊系统提升效率。例如,智能床可自动采集患者体征数据,减少人工巡检负担。
科研布局聚焦未竟领域。针对抗VEGF治疗无效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刘堃团队正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许迅、吕含怡则致力于豹纹状眼底作为近视性黄斑病变预警标志的临床验证。孙晓东教授强调:“细胞疗法的广谱优势需通过长期随访验证,未来将推进多基因突变型视网膜疾病的个体化治疗路径。”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眼科从技术追赶到创新引领的缩影。从赵东生时代的显微手术奠基,到孙晓东团队的全球首例细胞治疗;从单一临床科室,到辐射全国的“防-治-研”协同网络,其成功核心在于临床需求驱动科研转化,社会责任引领资源下沉。未来,随着数智病房的普及和基因-细胞疗法的突破,这座“东方之眼”将继续以光为刃,照亮人类对抗黑暗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