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医疗版图上,镇江人民医院眼科以“技术+防控+人文”的三维模式,重塑了区域性近视诊疗新标准。作为江苏省重点专科,该院不仅拥有前沿的近视矫正技术体系,更依托镇江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的公共职能,将诊疗场景从医院延伸至校园与社区,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防护网。
前沿技术:精准矫正的“双翼驱动”
激光手术的迭代创新是镇江人民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吴登雷主任领衔的屈光团队,率先在省内开展Epi-LASIK术式研究。临床数据显示:术后6个月患者裸眼视力≥1.0的比例达98,尤其对600度以上高度近视且角膜较薄(<484μm)者,术后角膜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LASIK。该技术采用钝性机械分离角膜上皮,避免酒精毒性,同时通过术中0.02丝裂霉素应用,将角膜雾状浑浊(Haze)发生率控制在11以下,突破了高度近视矫正的安全瓶颈。
ICL晶体植入术则成为超高度近视的救赎。2021-2023年数据显示,该院ICL手术量年增长率达37,覆盖50-1800度近视及600度散光患者。其优势在于不切削角膜组织,通过房水循环维持晶体生理位置,术后视觉质量更优。殷孝健主任团队引入三焦点晶体技术,同步解决白内障、老视与近视问题,实现“一眼多治”的突破。
专家矩阵:多学科协作的硬核支撑
镇江人民医院构建了跨学科专家集群:副院长石春和教授领衔疑难眼病诊疗,其“中国好人”称号折射出医德与技术的双重高度;贡亦清副院长深耕眼底病,主导OCT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通过量化盘周毛细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为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预警提供新指标;吴燕副主任则专注小儿近视防控,建立视功能训练与斜视手术联合干预体系。
科研临床双轨并进是该团队的特色。近三年承担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角膜屈光手术精准化操作培训班》,并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开展“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推行“分级手术方案”:低中度近视全飞秒,超薄角膜者适用Epi-LASIK,超高度近视则采用ICL,实现个性化治疗。
防控体系:从治疗到预防的范式转型
作为市级近视防控基地,医院创新提出“医教融合”工程。2024年春季,吴燕医生团队走进京口实验小学,通过直播课堂为2000余名师生开展护眼科普,同步建立电子视力档案,对筛查出的高危学生进行角膜塑形镜(OK镜)干预。数据显示,持续佩戴OK镜可使青少年近视年增长率减缓50,成为防控关键防线。
社区联动是第二战场。医院定期在丁卯街道、大港社区开展义诊,2025年季度覆盖居民超3000人,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眼底变性等隐患病例142例。通过“家庭-学校-医院”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近视进展动态监测,使干预窗口前移。
分诊网络:全域覆盖的智慧服务
面对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医院以新区分院为枢纽辐射基层。该分院配备16排螺旋CT、1.5T核磁共振及眼前节三维分析仪,总院每日派驻10余名专家坐诊,使郊区患者就近享受三甲服务。2024年新启用的互联网医院平台,支持在线开具术后用药、复查提醒及紧急咨询,复诊效率提升40。
质量管控贯穿全程。屈光手术中心实行“主刀医生终身负责制”,从术前Orbscan角膜地形图筛查圆锥角膜,到术中实时角膜厚度监测,再到术后6个月随访跟踪,形成闭环管理。统计显示,患者满意度达98.2,投诉率低于行业均值。
总结与展望
镇江人民医院的近视防治体系,以技术精准化、防控前置化、服务网格化为核心,彰显了公立医院的担当。未来挑战在于:其一,需深化病理性近视的基因研究,探索针对巩膜薄弱症的靶向治疗;其二,扩大人工智能在筛查中的应用,如开发基于眼底照相的近视进展模型;其三,推动医保政策覆盖防控型消费(如OK镜),减轻家庭负担。
正如该院运营分析会所强调:“医疗数据背后是人的需求”。当技术优势转化为普惠价值,当“治已病”转向“防未病”,一条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温度的近视防控之路正清晰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