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内,一位高度近视患者仅用10分钟便完成了新一代全飞秒手术。次日复查,他的视力从0.1恢复至1.0,感慨道:“现在世界高清,后悔没早做这个决定!”这并非个例。作为湖北地区早的眼部疾病防治基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科依托临床重点专科平台,正以技术重塑近视患者的视觉体验。从蔡司全飞秒3.0激光设备的引进到复杂病例的“四联复合手术”,该中心已成为华中地区近视矫正领域的技术标杆与创新策源地。
设备与技术矩阵
2025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率先引入德国蔡司VisuMax 3.0全飞秒系统,将单眼激光扫描时间缩短至23秒。这套设备通过“隔山打牛”式技术原理——激光穿透角膜上皮层在基质层精准雕琢微透镜,再经2-4毫米微切口取出,实现无瓣、微创的视力矫正。其创新性的眼球跟踪和顶点自动定位技术,显著提升了手术精度与安全性,尤其适用于运动员、军人等抗撞击需求人群。
除全飞秒外,中心还建立起多元化技术矩阵:Smart全激光技术为角膜偏薄患者提供无切口解决方案;ICL晶体植入术突破1800度超高度近视限制;针对合并老花眼的45岁以上人群,老花眼矫正联合手术实现“一术双效”。2025年更创新性开展“四联复合手术”,为角膜移植合并白内障等复杂眼病患者一次性完成视力重建,颠覆了传统分阶段手术模式。
专家团队与个性化方案
学科带头人陈震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近视矫正领域展现出系统性突破。作为东院眼科主任,陈震不仅擅长全飞秒等主流术式,更在屈光性白内障及近视相关眼底病诊疗上经验丰富。其团队创新应用术中OCT导航系统,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实施高精度玻璃体切割手术。而肖璇教授作为湖北省眼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在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病例中,率先引入单焦视力改善型人工晶状体,显著提升患者术后中、远视力。
针对患者个体差异,中心建立了多维度评估体系。每位患者需接受包含角膜地形图、散瞳验光、眼压监测等20余项检查,由专家团队综合角膜厚度、眼底健康及用眼需求方案。例如,500度近视伴200度散光的上班族可能推荐个性化半飞秒(约14800元),而800度近视的运动爱好者则更适合全飞秒(约19800元)。对于特殊群体如哺乳期女性、角膜异常者,团队严格把握禁忌症,确保治疗安全。
全流程服务与创新管理
中心构建了智能化诊疗闭环。患者通过“武汉人民医院服务号”微信平台可一键预约,系统每日15点开放第8天号源,并设有“候补挂号”功能自动捕捉退订名额。检查区配备蔡司OCTA、视网膜电生理仪等设备,30分钟生成全面眼健康报告;术后建立云端随访系统,通过AI分析复查数据动态调整护理方案。暑期还推出学生专属福利:全飞秒凭学生证享9折,应届高考生8折,ICL减免510元检查费。
在管理层面,肖璇院长推动的人才与流程双优化战略成效显著。科室按亚专科分组,将手术医师、设备技师精准匹配岗位;设立24小时“眼卒中”绿色通道,实现急性视力损伤患者的快速救治。针对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创新性建立围手术期全身管理路径,通过多学科会诊控制血糖波动对手术的影响。
学术科研与区域协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的科研转化能力是其技术的核心支撑。眼科研究所所长沈吟教授在遗传性眼病基因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其团队利用微生物光敏蛋白成功恢复失明小鼠视觉功能,为近视并发症治疗开辟新路径。2023年“眼科新进展研讨会”上,杨燕宁教授分享的复杂角膜移植联合手术方案,已应用于临床救治多名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患者。
中心积极践行技术普惠理念。作为湖北省眼科质控中心办公室所在地,定期向基层医院输出规范化诊疗指南。2025年参与人工晶状体集采项目,使单焦视力改善型晶状体价格降低40,惠及偏远地区低收入群体。在肖璇教授规划中,未来将依托“光明中国”公益项目,为山区群众建立移动验光筛查站,推动防盲治盲向主动预防转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凭借全飞秒3.0技术矩阵、个性化方案设计、精细化管理及创新性研究,不仅重塑了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更引领着华中地区屈光手术的发展方向。从学生群体近视角膜矫正技术的优化,到老龄化社会老花眼联合手术的突破,该中心始终聚焦民生需求。未来,随着沈吟教授团队基因疗法研究的深入,及肖璇教授推动的预装型人工晶状体在基层的应用,近视治疗将向更精准、普惠的方向跃迁——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人人享有清晰视界”健康承诺的践行。
> 小贴士: 角膜厚度不足者无需焦虑
> 2025年数据显示,ICL晶体植入术使角膜偏薄患者矫正提升至98。暑期活动期间,凭教师证预约可优先安排专家面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