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学业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持续攀升。在这一背景下,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张弘星医生融合家传医术与现代临床实践,以纯中药制剂和中医特色疗法开辟了一条防控近视的新路径。通过院内制剂“增视合剂”“柴芍志蒲合剂”等核心方药,配合耳穴压豆、视觉训练等综合干预,其临床有效率达98以上,为延缓近视进展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文化根基的东方方案。
传统与创新融合的治疗理念
张弘星医生出身中医世家,其父为重庆知名中医眼科专家,家学熏陶使他自小深入理解“目为肝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的中医眼科学精髓。在继承家传医技的基础上,他结合现代屈光学理论,提出“体质为本、眼疾为标”的治疗观,认为近视不仅是眼部屈光问题,更是全身阴阳失衡在眼部的表现。肝肾不足、气血失和是近视的核心病机,需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实现视力改善。
这一理念推动他研发系列院内制剂。针对青少年近视的“增视合剂”“柴芍志蒲合剂”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为法;针对早中期白内障的“五酸合剂”则通过酸甘化阴延缓晶状体混浊。这些纯中药制剂避免了手术风险,尤其适合儿童及畏针患者。2020年,“五酸合剂”相关研究获江北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印证了其科学价值。
中医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药内服是张弘星治疗方案的核心,但绝非单一手段。他创新性整合多种中医外治技术形成协同效应。耳穴压豆是特色疗法之一,根据全息生物理论,选取眼、肝、肾等耳部反射区,贴敷王不留行籽持续刺激。此法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放松睫状肌,改善眼周循环,且无痛感易被儿童接受。
针对睫状肌痉挛导致的假性近视,他采用眼周穴位针刺(如睛明、攒竹、承泣)结合远端取穴(如足三里、光明穴)。研究表明,针刺可抑制巩膜重塑、调节眼压,对延缓眼轴增长具有明确疗效。他还引入拨筋疗法松解眼外肌粘连,配合颈椎刮痧改善头颈部供血,从多环节阻断近视诱因。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
张弘星强调“因人立方”的诊疗哲学。初诊时通过详细问诊、舌脉辨证及视力筛查评估患者体质分型。肝肾不足型以滋补肝肾为主,心阳虚弱型则侧重温阳通络;若兼脾胃失调,辅以健脾助运药物防止药食互扰。
他特别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针对小学低年级患者,减少苦味药物比例,增加药膳建议(如胡萝卜、韭菜等富含维生素A食物);对学业压力大的青少年,则在方剂中配伍宁心安神成分,并制定“20-20-20”用眼间歇训练(每20分钟远眺20秒)。一名8岁男童案例显示,经半年个性化用药联合视觉训练,其视力从0.2/0.25提升至1.2,印证了个体化方案的有效性。
治疗成效与典型案例
临床数据显示,张弘星的综合疗法对早中期近视控制尤为显著。200度以下近视青少年服药15天后多数视力改善,避免过早手术;对白内障患者,治疗2个月后视力可从0.4升至1.0,显著提升生活质量。2017年其门诊量超1万人次,地域覆盖重庆、四川、贵州等多地,反映疗效获广泛认可。
典型案例印证了该体系的适应性。四川绵阳一名5岁先天性弱视女童,经数次治疗后裸眼视力从0.3提升至0.6-0.8;另一位拒绝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患者叶光玉,服用“五酸合剂”2个月后视力恢复至右1.0、左0.8,实现生活自理。这些案例凸显了中医对手术禁忌人群的独特价值。
中西医协同的防控体系
张弘星并不排斥现代技术,而是倡导中西医优势互补。对于近视进展快(年增长>1.0D)的患儿,在中药控制基础上引入周边离焦镜片;当调节功能障碍明显时,结合双面镜、聚散球等视功能训练增强调节灵敏度。
新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联合视觉训练6个月后,近视进展延缓率达41.17,眼轴增长减缓38.26,其效果接近低浓度阿托品(0.05阿托品5年延缓近视49),但避免了畏光、调节麻痹等副作用。他还建立患者随访系统,通过微信提供用药指导,24小时响应紧急咨询,构建全程化管理网络。
> 诊室的墙壁上,“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医者仁心 光明天使”的锦旗,无言记录着这位“光明使者”的故事。从医36年,他常为贫困患者垫付药费,诊室限号却坚持为外地患者加号,直至下午一点才能看完上午的30余位病人。[70]
张弘星的实践为近视防控提供了兼具文化传承与科学创新的范本。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整体观统领治疗,通过体质调理截断近视根源,结合靶向干预缓解眼部症状,形成“标本兼治”的立体方案。当前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包括:制定中药制剂标准化流程,建立不同年龄段近视患者的用药指南;深入研究针刺、耳穴等疗法的作用机制,通过多中心临床实验验证疗效。
随着《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指南》的发布,中医特色疗法将更系统融入近视防控网络。张弘星团队的实践印证了一条关键路径:唯有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将个体化治疗与现代技术结合,才能在这场关乎民族健康的视力保卫战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