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钱塘江畔,一颗守护光明的种子历经14载深耕孕育,浙江省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已成长为长三角地区眼健康的坚实屏障。面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全球的严峻挑战,该院以“防-治-研”三维联动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体系,成为全国近视防控的典范与风向标。
大数据驱动的近视防控
创新筛查模式与全域覆盖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牵头研发的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开创了“二维码+手机终端”的智慧筛查模式。该平台已整合杭州市110万名中小学生连续3次的视力与屈光数据,建立动态视觉健康档案,并精准筛查出24万近视高风险儿童。与传统手工登记相比,效率提升50,人员成本减少50,设备投入降低75,单次筛查人均费用仅需10–12元,真正实现“低成本、率、广覆盖”。
深度数据洞见与政策联动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瞿佳教授团队揭示了近视发展的关键规律:城市学校近视率显著高于农村,重点学校比非重点学校高15,女生群体风险高于男生。更引人注目的是,同龄儿童中9月出生者比8月出生者近视率低7–8,这一发现为学制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数据还警示:重点高中学生高度近视率(600度以上)接近20,未来致盲风险陡增。依托这些发现,杭州院区推动“主导、教医协同”防控体系,培训校医及教师超4000名,联动家长形成五方合力,使区域总体近视率三年下降1.45,超额完成防控目标。
精准化近视矫正技术
多元化手术方案
针对不同近视人群,杭州院区提供阶梯式手术解决方案:全飞秒激光(SMILE)适用于1000度以下近视,切口仅2–4mm,24小时即可恢复视力,价格区间15,000–18,000元;半飞秒激光支持1200度以下个性化角膜切削,价格10,800元起;ICL晶体植入则突破角膜限制,为高度近视(1800度内)或角膜薄患者提供“可逆式矫正”,费用28,000元起。技术选择需综合考量角膜厚度、眼底健康状况及用眼需求,如程序员等长期近距离用眼者更倾向视觉质量稳定的个性化半飞秒,而运动员则偏好抗冲击性强的ICL植入。
安全质控与长期随访
针对公众对手术安全性的疑虑,赵云娥教授团队指出:“技术迭代已使并发症率降至1以下。”以机械刀制瓣的早期LASIK术易引发干眼、眩光,而当前主流的全飞秒技术规避机械接触,大幅降低感染风险。王勤美教授强调质控三要素:严格术前筛查(排除圆锥角膜、活动性眼病)、术中实时角膜生物力学监测、术后终身随访机制。该院数据显示,2018–2025年实施的4万例手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95患者术后视力稳定超5年。
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
儿童青少年防控前移
2025年发布的《近视管理白皮书》将防控关口延伸至学龄前。姜珺教授团队提出“远视储备监测黄金期”: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通过角膜地形图与眼轴长度跟踪近视轨迹。对远视储备不足儿童,推荐“行为干预+光学预防”双路径——每日2小时户外光照刺激多巴胺分泌,联合高非球微透镜平光镜延缓眼轴增长。试点项目显示,高风险儿童采用上述方案后,2年内近视发生率降低37。
中老年近视并发症防控
成人近视管理长期被忽视,杭州院区创新性纳入中老年群体。高度近视(>600度)患者40岁后黄斑变性风险增长10倍,需每半年监测眼底。陈君虹医师指出:“42岁即现老视的案例剧增,双焦点眼镜已非优解。”当前解决方案包括三焦点晶体置换术(解决近视+老花+白内障)及巩膜加固术(延缓病理性近视进展)。院内数据显示,50岁以上高度近视患者经系统管理后,致盲率下降52。
科研转化与跨界协同
临床难题驱动技术革新
针对疫情期间儿童近视率飙升(半年增长率从8.5跃至13.6)的紧急态势,瞿佳团队研发全球智能手机验光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幼儿视力障碍早期筛查,准确率达91.3。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并获中美专利授权。在材料学领域,沈建良教授团队开发出抗炎水凝胶眼贴,结合近红外光控释技术,有效修复高糖环境下的角膜神经损伤,为糖尿病高度近视群体提供新疗法。
产业生态赋能防控落地
依托“中国眼谷”千亩科创平台,杭州院区构建“医–工–产”融合生态:与依视路陆逊梯卡共建AI验光决策系统,动态生成个性化防控方案;联合浙江大学研发可穿戴光生物调节眼镜,抑制青少年眼轴过度增长。2025年,该类成果转化产值突破8亿元,推动近视防控从公共医疗向个性化健康管理转型。
十四载追光之路,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以大数据防控、精准化矫正、全周期管理三维重构近视治理体系,彰显“防大于治、全程干预”的现代眼健康理念。未来挑战仍存:如何破解低龄儿童近视基因调控难题?怎样构建医保覆盖的终身眼健康保险制度?正如吕帆教授所言:“当防控升维为全民参与的生态工程,光明才真正触手可及。” 在这条光明的征途上,杭州院区持续以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为每一双眼睛点亮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