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视防控体系中,公立医院始终是技术普惠与医疗公平的核心力量。作为眼健康战略的重要执行者,这些机构不仅承担着基础诊疗任务,更在技术标准化、科研创新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2.7、高中生近视率超80的严峻形势(教育部数据,2023),公立医院凭借其性、规范性和公益性,构建起一道坚实的视力健康防线。
技术规范与质量保障
公立医院在近视诊疗领域建立了严格的技术标准体系。以海南省人民医院为例,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眼科严格执行术前检查标准化流程,涵盖眼球生物学参数、角膜地形图等20余项检测,确保手术适应症评估的科学性。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依托教学科研资源,将视网膜疾病诊疗经验迁移度近视并发症防治中,显著降低术后黄斑病变等风险。这种多学科协作模式,使公立医院在复杂近视病例处理上具有独特优势。
技术设备的更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医疗质量。公立医院通过专项采购和科研项目支持,优先引入先进设备。黑龙江省眼科医院引进的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配合自主研发的SBK技术,使高度近视矫正提升至98,且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种“技术+普惠”的模式,确保了医疗资源可及性。
近视防控的公共属性
公立医院是落实近视防控战略的主力军。教育部近视防控宣讲团团长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开创了近视防控“温州模式”:通过全市域中小学生近视普查,建立超百万份数字化视觉健康档案,实现近视风险早筛早干预。该模式被纳入《近视防治指南(2024版)》,成为“医教结合”的典范。
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延伸至基层。香港特区通过18所地区康健中心和11所过渡性康健站,为青少年提供免费视力筛查;内地公立医院则通过医联体建设,将服务下沉至社区。如海南省眼视光专科联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覆盖县级医院,年服务基层患者超10万人次。这种网格化防控体系,有效解决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技术创新与学科建设
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双向驱动,是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首创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中国模式”,将眼科学与视光学整合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其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发现巩膜缺氧微环境与眼轴增长的正相关性,为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
真实世界研究加速技术迭代。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作为公立医疗创新窗口,率先开展眼科特许药械临床研究。通过对比海外新型ICL晶体与本土技术的适配性,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温州眼视光医院则通过8项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医疗器械群,其中离焦防控镜片技术已惠及300万青少年。
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体系仍面临三重矛盾:一是优质资源集中与经济可及性需求间的张力,三甲医院近视手术预约周期常达3个月;二是技术创新与规范审评的平衡,新型基因疗法等前沿技术需建立评估框架;三是多元化需求与标准化服务的错位,高度近视个性化干预方案供给不足。
未来突破路径已初现端倪: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如上海新虹桥眼视光医学中心项目,探索“三甲医院-社区健康中心”转诊路径;深化真实世界数据应用,建立近视手术长期效果追踪数据库;发展中西医结合模式,将中医穴位按摩(教育部推荐眼保健操)与现代视功能训练融合,形成中国特色干预方案。
公立医院在近视防治领域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以公共卫生效益化为导向的运行逻辑——从黑龙江省眼科医院的惠民定价策略,到“川藏青健康光明工程”跨越三省的公益行动,印证了“技术普惠”的本质内涵。随着《“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持续推进,公立体系需在基层能力建设、智慧医疗应用、跨学科平台构建三方面重点突破。建议进一步开放科研样本库共享机制,推动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病理性近视治疗中的试点,终实现从“疾病治疗”向“视觉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型,为全球近视防控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