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近视检查的普及度和专业性直接影响居民眼健康管理水平。作为眉山市人口大县,仁寿县依托县级公立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及基层卫生网络,已构建涵盖基础筛查与精细化诊断的眼健康服务体系。本文将从资源配置、技术能力、防控体系和服务优化等维度,系统阐述仁寿县医院开展近视检查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一、眼科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核心机构服务能力
仁寿县人民医院(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县域医疗龙头,2024年已提交三级医院评审申请,核定床位999张。该院独立设置眼科门诊,配备标准验光室、眼底检查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可开展视力表筛查、电脑验光、眼底病变排查等近视基础项目。同步承担区域疑难眼病转诊职能,满足高度近视并发症诊疗需求。
基层医疗网络协同
仁寿县妇幼保健院通过“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2023年完成4770份视力问卷及屈光档案录入。乡镇卫生院依托县域医共体机制,逐步普及手持验光仪、眼底镜等设备,实现初级视力问题属地化管理。县中医医院亦将眼保健纳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范畴,形成中西医互补的服务格局。
二、近视检查项目与技术应用
标准化检查流程
依据眼健康技术规范,仁寿县医院近视检查包含三类核心项目:
1. 基础筛查层:视力表检测(裸眼/矫正视力)、电脑验光(初步屈光度数),费用约50-100元;
2. 精准诊断层:综合验光(散瞳后试镜调整)、眼轴长度测量(判断轴性近视进展)、角膜地形图(评估散光),费用约100-200元;
3. 并发症排查层:眼底照相(筛查视网膜裂孔/脱离)、眼压检测(排除青光眼),费用约150-300元。
特色技术应用
针对儿童群体,县妇幼保健院采用散瞳验光消除调节性误差,提高度数准确性。县人民医院引入眼生物测量仪,量化监控近视患者的角膜曲率与眼轴变化,为延缓进展提供数据支持。此类技术响应了“十四五”眼健康规划中关于提升eREC(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的核心要求。
三、近视防控体系的多维度构建
重点人群干预策略
仁寿县将学生眼健康纳入公共卫生项目,2023年专项经费投入28.79万元,完成2700份青少年近视及健康因素调查。通过医校联动建立电子视力档案,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屈光发育追踪。对老年群体,县医院结合糖尿病慢病管理开展视网膜病变筛查,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眼底病的致盲风险。
健康生态圈建设
县卫健局定期曝光违规开展眼科诊疗的机构(如某大药房非法输液案),规范市场环境。同步联合媒体普及“20-20-20”用眼法则、户外活动重要性等知识,呼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人人是自己眼健康责任人”的倡议。
四、服务可及性与质量保障
分级诊疗与资源下沉
依托眉山市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专科联盟支持,仁寿县建立“基层初筛-县级诊断-市级手术”的分级路径。对口支援项目中,眉山市派专家驻点培训县级技术人员,提升白内障手术及复杂验光能力。2023年县妇幼保健院接收援员补助经费8.62万元,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当前服务短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技术覆盖不均衡:部分乡镇仍需送检样本至县级医院,眼底AI筛查等新技术普及不足;
2. 健康管理连续性待强化:老年群体术后随访率偏低,近视儿童行为干预缺乏家庭协作。
未来需借鉴“千县工程”经验,扩大县级医院慢病管理中心职能,推动家庭签约医生参与眼健康管理。
总结与建议
仁寿县通过整合县级医院、妇幼机构与基层网点资源,已形成覆盖近视筛查、精准诊断、并发症防治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其核心优势在于公立医疗体系的规范化运作、重点人群针对性干预及医联体技术支持,契合眼健康规划中“提升eREC覆盖率”和“基层眼底病筛查能力”的目标。
需关注的是,农村老年群体及留守儿童的深度健康管理仍是薄弱环节。建议下一步:
仁寿县的实践表明,县域近视防控需以公立医院为枢纽,通过资源分层配置和全程健康管理,方能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的民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