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和清(1889–1972),字仁航,浙江宁波人,近代中医眼科领域的奠基者与革新者。他生于贫寒之家,年少丧父,因母病不治而立志习医,师从舅父邹明辉专攻眼科。1909年于宁波行医时因治愈失明二十余载的患者而声名鹊起,1935年悬壶沪上,后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眼科主任,兼任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并当选上海市政协委员。他融汇伤寒温病理论于眼科实践,创制多首经典验方,晚年著作《眼科证治经验》由子姚芳蔚整理出版,构建了“整体辨证-肝肾同治-内外结合”的姚氏眼科体系,影响深远。
学术思想:整体观与脏腑辨证
眼病乃整体阴阳失衡之局部显现
姚和清提出“眼具阴阳,由脏腑精气腾结而成”,强调眼内组织与内脏相应,反对“一证一方”的机械治疗。他以五轮学说为基础,批判古人过度侧重局部体征的局限,主张将眼病症状与全身证候(如头痛、纳差、情志波动)结合,通过分析阴阳偏胜与五行生克规律立法处方。例如治疗视物变形(视惑症),他依据患者脘痛、乏力、脉虚等全身表现,辨为脾胃气虚,用六君子汤加味调补中焦,使气血上濡目窍而收效。
肝肾同源为眼病辨治核心
基于“肝开窍于目而主于肾”的理论,姚和清发展“乙癸同源”学说,指出肝木赖肾水涵养,二者精血互生。他认为目疾多因肝肾精亏、虚火上炎或水不涵木、肝阳化风所致,治疗需分型而治:阴虚火旺者滋肾降火(如杞菊地黄丸),阳亢化风者平肝熄风(如天麻钩藤饮)。典型如奎宁中毒致视神经萎缩案例,他以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滋肾填精,佐菊花清肝,使视野逐步恢复。
临床创新:内外兼施与方药革新
善用成方,融通内科治眼疾
姚和清推崇《伤寒》《金匮》为“立法处方之准绳”,主张“病因相同,则内科方可治眼病”。他将内科方灵活化裁:如以补中益气汤提升上睑下垂(睑废);以三黄泻心汤通腑泻火,治疗热毒炽盛之角膜溃疡。其子姚芳蔚评述:“先父用方不拘门户,仲景方与温病方皆信手拈来,唯证是从”。
创制验方与外治技术
针对眼科急症与疑难病,姚氏创制多首验方:
外治技术尤擅针拨白内障,发表《针术治疗白内障初步小结》于《中医杂志》,推动传统术式复兴。
学派传承与海派中医影响
三代薪传,学术体系制度化
姚氏眼科经姚芳蔚、姚亦伟三代完善,形成系统理论。姚芳蔚整理《眼科证治经验》《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细化医案诠释与方药心传[[15];姚亦伟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开设“姚氏眼科”特色门诊,将针刺“烧山火”手法应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发表《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0例疗效观察》,拓展外治法内涵。
引领海派眼科融合创新
姚和清与陆南山、陈达夫并称海派中医眼科代表。他主张“西医诊断明确,中医辨证施治”,如用眼底镜检查辅助“视惑”“暴盲”辨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继承其学术脉络,设立“范氏眼科”(范新孚为姚氏门生)及邹菊生工作室,将“滋阴补肾片”等姚氏验方转化为院内制剂,用于黄斑变性治疗。董志国等学者指出,姚氏“整体-局部”辨证模式奠定了海派眼科“病证结合”的研究范式。
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姚和清的学术生涯折射近代中医眼科的转型:从传统家传师授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其整体观与脏腑辨证思想,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现代难治病提供新思路;所创验方经药理验证:如全蝎抗炎活性成分抑制泪囊炎模型大鼠的TNF-α通路,三花消毒饮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睑板腺感染[[7]。
未来研究需突破三重挑战:
1. 理论现代化:借助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阐释“肝肾同源”调节眼免疫微环境的机制;
2. 技术标准化:建立针拨白内障操作规范,结合OCT评估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
3. 制剂化:推动珠黄散软膏(治角膜云翳)等外用制剂通过FDA眼用凝胶标准认证[[7]。
> “为医者须行方智圆、胆大心细。” 姚和清此言,既是对临证态度的凝练,亦是对后辈的期许——在科技日新的时代,唯守正创新,方使千年目疾智慧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