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都市里,中医眼科正以独特的“整体观”与“治未病”理念,为近视防治提供新路径。从繁华的天河区到历史底蕴深厚的越秀区,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中医院等机构将古籍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针对儿童青少年高达51.9的近视率,构建起覆盖“防-控-治”全周期的中医特色诊疗体系。这里既是千年岭南医学的传承之地,也是近视防控前沿技术的试验场。
理论根基:整体观与脏腑辨证
中医视近视非仅为眼疾,而是全身失衡的局部表现。《黄帝内经》提出“目得血而能视”,强调气血调和是视力健康的基础。广州中医院专家指出,近视病机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心阳不足则神光衰微,肝血亏虚则目络失养,脾虚气弱则精气不升,肾精亏虚则瞳神失润。这种整体视角解释了为何现代儿童因久视电子屏、缺乏户外活动而加剧“阳气耗损”,导致睫状肌痉挛和眼轴异常增长。
辨证分型指导个性化干预。广州中医院临床将近视分为三阶段:早期“心阳不足”表现为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中期“气血两虚”对应低度近视进展期,后期“肝肾亏虚”则与高度近视并发症相关。针对不同阶段,治疗策略从振奋阳气、补益气血到滋养肝肾逐级深入,形成动态干预链条。
特色疗法:外治技术与自然疗法
岭南针灸与耳穴疗法的创新应用。广州中医院将传统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与全身调穴结合:如足三里健脾、三阴交滋肾、光明穴疏肝。为提升儿童接受度,采用无痛揿针替代传统毫针,配合耳穴压豆(取肝、肾、目1、目2等耳部反射区),通过持续刺激调节神经-体液循环,缓解睫状肌痉挛。研究显示,持续3个月的耳穴治疗可使60的假性近视患者裸眼视力提升2行以上。
药食同源与自然疗法的协同。院内制剂“启明丸”(源自定志丸加减)通过调节巩膜MMP-2蛋白表达抑制眼轴增长;代茶饮方如菊花枸杞决明子茶熏眼内服双用,缓解干眼和视疲劳。饮食管理强调“少辛甘、多酸敛”,限制甜食以护脾肾,推荐茯苓饼、荷叶薏仁粥等健脾利湿药膳。
中西医协同:技术融合的广州模式
中医适宜技术与光学干预结合。广东省中医院开创“五联疗法”:头颈部刮痧松解筋膜+耳穴压丸调节代谢+中药离子导入+光学训练+户外活动处方。对于快速进展性近视,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治疗辅以滋肾平肝中药,可减少阿托品的副作用并提升疗效。
手术前后的中医调护。针对需ICL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如角膜薄者),术前采用滋阴明目方(如驻景丸)改善眼底血供,术后用益气活血方促进伤口愈合,显著降低干眼症和炎症反应发生率。
个性化方案:分龄防控与生活处方
儿童重“治未病”:建立0-6岁远视储备监测,对储备不足者推行“眼保健操八字方针”——准确、足时、足量、持久,要求每日2次、每次5分钟,按揉力度需达酸胀感。配合“阳光下运动处方”: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运动可训练眼肌调节,每日户外≥2小时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30。
青少年控进展:对已近视学生,广州市中医院推出“三位一体”方案:
1. 学业场景:使用离焦镜片(如HAL镜片)延缓眼轴增长;
2. 居家场景:睡前中药热敷联合角膜塑形镜[;
3. 数字场景:每45分钟远眺+刮痧松解枕下肌群。
科研创新:引领中医眼科现代化
技术标准化与循证研究。广州参与制定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将揿针、拨筋等纳入推荐方案。中山眼科中心与广东省中医院联合研究发现,针刺可下调巩膜TGF-β表达,延缓近视动物模型眼轴增长。
智能设备赋能传统疗法。广东中医药大学研发的“AI经络检测仪”通过分析舌脉象及穴位电阻,自动生成体质报告和配穴方案;3D打印穴位敷贴实现精准透药。2025年广州眼健康产业博览会上,粤企推出的智能护眼仪融合红光疗法与穴位电刺激,获批Ⅱ类医疗器械。
光明未来的双轮驱动
广州中医院近视防治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中医整体观为根,以现代医学为用。从“五联疗法”到个性化生活处方,从耳穴标准化到智能中医设备,其经验表明:未来突破点在于深化“经络-神经-体液”关联机制的基础研究,扩大揿针、中药干预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并推动眼保健操、户外活动等低成本干预纳入公共卫生政策。
正如广东省中医院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试点中验证的成果——中医适宜技术可使近视年增长率降低50以上。当岭南大地上的孩子们在晨光中习练太极,在校园里精准按压四白穴,在中医师的耳穴贴敷中感受微电流刺激,一条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光明之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