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近视发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作为中国西部眼健康领域的领航者,始终聚焦近视防控与精准治疗的技术革新。2025年,该院成功承办“西部近视防控与视觉健康论坛”,汇聚全球2000余名专家,深度解码近视防控的临床实践与科研突破,彰显其在整合“预防-矫正-科研-教育”全链条解决方案中的核心作用。
一、前沿技术体系与特色诊疗
多元化手术技术覆盖全需求
华西眼科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近视矫正技术体系。针对成人高度近视,提供包括全飞秒SMILE(1.8万元/双眼)、ICL晶体植入(3.2万元/双眼) 等主流术式,其中全飞秒手术采用德国蔡司VisuMax设备,矫正误差≤0.01mm,已累计完成超12000例,脱镜率达98。对儿童青少年,则推广 “离焦软镜” 与 角膜塑形镜(OK镜,8000元/副) ,后者可降低50近视增长率,且临床研究证实其长期安全性。
个性化方案与精准医疗
团队以 “一人一策” 为原则,依托先进检查设备(如OCT、角膜地形图)设计方案。例如,角膜薄或高度散光患者适用TICL晶体植入(3.45万元起);复杂性近视合并角膜病变者,则由邓应平教授领衔开展角膜交联术联合屈光手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策略
科学防控与早期干预
华西团队强调近视的 “不可逆性但可控性” 。杨必副主任技师指出,现有技术以 “控制进展”为核心目标 ,而非治愈。研究证实, 低浓度阿托品(0.01-0.05) 可延缓近视加深,且安全性经长期验证,但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购药。院内开设 “近视防控门诊” ,通过视力、眼轴、屈光度等动态监测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实现风险预警。
综合干预与行为管理
除光学与药物干预外,团队提出 “行为-环境-医疗”三位一体模式 :
三、多学科协作与科研创新
医护技一体化服务模式
华西眼科首创 “医生-护士-技师”协同流程 ,从术前检查(20项,约800元)、术中配合到术后随访(1天/1周/1月复查)全程无缝衔接。该模式将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以上,且实现“零严重并发症”。护理团队定期开展 “近视矫正方法”专题培训 ,强化对RGP镜、OK镜的原理及护理知识的掌握,提升患者咨询服务质量。
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并重
作为国内眼视光学博硕士培养点,华西聚焦近视机制与干预研究:
四、未来方向:产学研融合与全球协作
构建区域性防控网络
华西医院常务副院长刘伦旭提出,将强化 “论坛-医院-社区”三级平台 ,通过下沉视光教育资源和基层医生培训,推动川渝地区近视筛查标准化。2025年论坛已设立 “眼健康科普”与“合作”分论坛 ,计划引进英国阿斯顿大学视功能评估技术,开发老年近视相关视功能衰退干预方案。
攻关未满足临床需求
团队未来五年将聚焦两大方向:
1. 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探索基因治疗与抗VEGF药物联合应用,延缓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
2.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研发基于眼动行为特征(如扫视模式)的近视进展模型,实现个性化防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以 “技术革新为引擎、全周期管理为框架、产学研融合为基石” ,重塑了近视防控的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的手术量与疗效数据,更在于推动中国西部近视防控网络的标准化与化。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行为学研究与跨学科技术,尤其在儿童近视预警模型与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领域持续突破,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华西方案”。
> 数据来源说明:
> - 学术研究引用自《眼科学报》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