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领域近期掀起波澜——卫健委发布会上,北京同仁医院专家魏文斌一句“近视一旦产生不可逆”的医学论断,将市面热销的近视眼贴推上风口浪尖。当公立医院药房或中医科室也开始销售这类产品时,消费者面临双重困惑:医院背书是否等于安全认证?在51.9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背景下,这一问题牵动着千万家庭的神经。
医学的明确警示
现代医学已形成共识:近视本质是眼轴不可逆性增长导致的屈光不正。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魏文斌在卫健委发布会上明确强调:“近视一旦产生是不可逆的”。这一论断直接否定了“治愈近视”的可能性,为所有防控手段划定了科学边界。
针对医院渠道销售的近视眼贴,魏文斌特别指出:“这些都缺乏高质量的验证证据,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部分产品可能造成视网膜不可逆损伤”。该观点代表了临床眼科的核心立场——目前尚无任何外敷产品能逆转眼轴增长。医院销售行为需与此科学认知对照审视,即使贴有“医用”标签,也不改变其非治疗性的本质。
医院眼贴的潜在风险
过敏与药物风险不容忽视
广州中医医院虽提供近视眼贴,但在其官方说明中明确列出三类副作用:眼部过敏反应(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视觉调节不适(暂时性视物模糊、眩晕)、以及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眼贴中的中药成分可能增强抗凝血药效,增加出血风险,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资质与监管的灰色地带
当前市面流通的近视眼贴多属“械字号”或“健字号”,按医疗器械或健康产品管理,审批要求远低于药品。浙江诸暨检察机关调查发现,部分眼镜店在未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情况下违规销售护眼产品,缺乏专业验光设备及人员。医院药房虽具备经营资质,但对产品实际效果的监管仍存盲区。
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循证医学的防控金标准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仅承认四类经科学验证的防控手段: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合理用眼习惯、科学配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及角膜塑形镜(OK镜)。其中OK镜作为III类医疗器械,需经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其注册需提供戴镜有效率、视力稳定性等核心数据,与眼贴的审批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伪科学话术的识别特征
市场监管总局专项文件明确警示:宣称“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的产品均涉嫌虚假宣传。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机构采用“三步走”话术:制造焦虑(“不防控每年涨150度”)、虚构成功案例(“自家孩子靠此摘镜”)、伪造背书(“运动员都在用”)。这些套路在线上线下渠道持续泛滥。
监管缺位与市场乱象
天价无效治疗的悲剧
河北石家庄家长李云为孩子花费3万余元尝试5家视力养护机构,使用所谓“降度镜”“超声波按摩仪”,近视度数反从150度升至220度。此类案例揭示产业链暴利本质——成本几元的眼贴售价数十元,捆绑“视力训练套餐”后费用可达数万元。
网络销售的隐蔽违规
云浮市市场监管局2025年备案信息显示,多家商贸公司通过京东、淘宝销售II类医疗器械眼贴,但其经营范围竟涵盖16大类眼科器械。这种“超范围备案”暴露监管漏洞,而代理商私下传授的话术规避术(要求避开“治疗近视”等关键词),更显示违法行为的组织化倾向。
安全防控的科学路径
行为干预的核心地位
研究表明,日均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是防控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阳光刺激多巴胺分泌,可抑制眼轴过度增长。中医专家张丽霞建议考生采用“熨目法”(搓热掌心敷眼)、“穴位按压法”(睛明穴、太阳穴按摩)缓解视疲劳,这些物理方法无药物副作用风险。
医疗干预的规范路径
对于已近视儿童,科学验光配镜至关重要。魏文斌驳斥“戴眼镜加重近视”的谬误:“不戴镜会导致调节持续紧张,刺激眼轴延长”。需医疗干预时,应选择持有药监局认证的III类医疗器械(如OK镜),并严格遵循《软性接触镜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则》进行验配。
近视眼贴的医院销售本质是利用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将缺乏循证医学支持的产品置于“安全”假象中。疾控局数据显示,我国中度近视儿童占比已达37,高度近视率逼近10,在此严峻形势下,守住医疗底线需三方合力:医院应停止为无效产品背书;监管部门须落实“黑名单”制度,严惩“治愈近视”宣传;家长更需掌握科学防控知识,用户外活动替代无效贴敷。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儿童沦为伪科学疗法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