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层面持续强化县级医院眼科服务能力建设。"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眼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要求每个地级市至少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眼科,并鼓励县级综合医院提供眼科服务。2024年卫健委评估数据显示,全国1309家县医院已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占比63.57),较2023年新增146家。这些医院在设备配置、科室设置方面显著提升——98以上县医院设立医学影像科和检验科,87可开展颅脑损伤手术,病理科达标率增速快,为近视等眼病诊疗奠定硬件基础。
政策落地推动技术下沉。依托"千县工程",县级医院逐步构建眼病慢病管理体系,强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筛查能力。通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789家三级医院帮扶县域)、医共体建设(超90县医院牵头)及远程医疗协作,县级眼科在人才培训和技术规范上获得系统性支持。例如对口帮扶县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级别提升至3.30级,设备配置率提高4-5个百分点,进一步缩小了城乡诊疗能力差距。
近视诊疗技术发展
县级医院近视矫治能力呈现阶梯化发展特征。基础层面,医学验光配镜和角膜塑形镜(OK镜) 已成为县级眼科标配。公安慧瞳眼科医院等民营机构可提供规范化验光与角膜塑形镜适配,公安县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则开展框架眼镜矫正与视功能训练。这类非手术方案适合轻中度近视患者,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应用广泛。
手术矫治领域,县级医院正从传统术式向微创技术延伸。部分具备三级服务能力的县医院已引入近视矫正手术,如公安慧瞳眼科医院开展"全飞秒激光"(SMILE)。新一代技术如SMILE pro将激光扫描时间缩短至9秒,降低术中风险;而ICL晶体植入术因其"不切削角膜、可逆"的特性,成为1800度以内高度近视的安全选择。这类手术对设备(如智能定位系统)和医师资质要求较高,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县级医院或专科分支。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县医院在儿童近视防控网络中承担核心枢纽职能。规划要求到2025年0-6岁儿童眼保健筛查率达90以上,县医院通过医共体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构建"筛查-转诊-干预"闭环。例如公安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技术指导中心,为基层提供视力筛查标准化培训,并依托慢病管理中心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
防控策略强调"医防协同"。县医院需联合学校、家庭落实近视防治指南,推广户外活动、用眼行为监测等一级预防措施。对于已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县医院提供科学光学矫正(如离焦镜片)和视功能训练,延缓近视进展。值得注意的是,王宁利教授在规划解读中指出,需提升"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eREC)",这意味着县医院不仅要提供矫正服务,更要确保矫治质量与长期随访管理。
挑战与未来方向
县域近视防治仍面临资源不均衡与技术瓶颈。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显著,符合三级能力的县医院占比呈现"东高西低"态势。设备配置上,全国县医院基本标准设备平均配置率为74.24,但仍有13项专科设备配置率不足30,制约了复杂近视并发症(如病理性近视视网膜病变)的诊疗。眼科医师数量缺口较大——"十四五"目标要求每十万人拥有3.6名眼科医师,而基层职称晋升难、学术平台弱等问题影响人才留存。
未来需围绕三大方向突破:
总结
县医院已成为近视防治体系的关键力量——从基础验光到全飞秒手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从儿童筛查到慢病管理,防控网络日益完善。在政策支持下,63.57的县医院达到三级服务能力,为近视矫治提供硬件保障。未来需重点弥合地区差异,通过AI辅助诊断、医共体资源整合及人才激励机制,构建"筛查精准化、治疗个性化、随访智能化"的县域近视防治新模式。正如眼健康规划所强调的,唯有筑牢基层眼健康防线,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提升"的民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