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小学阶段近视率高达36,中阶段更攀升至81。在这一背景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为国内眼科领域的机构,不仅引领技术创新,更构建了以科学循证为核心的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其中,药物干预——尤其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应用,成为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关键支柱,与户外活动、光学矫正共同构成“三足鼎立”的防控策略。
药物干预的科学基础与循证依据
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
低浓度阿托品(0.01)通过拮抗视网膜M1受体,抑制眼轴异常伸长,从而减缓近视进展。多项研究证实,其可使6-12岁儿童近视增长率降低40-50。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通过系统研究,优化了阿托品的浓度配比与使用频次(每晚一次),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
共识与本土化适配
全球近视管理指南均将低浓度阿托品列为核心干预手段。同仁医院结合中国儿童用眼特点,创新性地提出“阿托品+户外活动+光学矫正”的协同方案。针对中国儿童近距离用眼超45分钟、阅读距离低于20厘米等高危行为,该方案可显著抵消环境风险因素,使约70-80的患儿实现度数“零增长”。
同仁医院的临床实践与个性化应用
精准分层的治疗方案
同仁医院建立了基于近视进展速度的个体化用药体系:
多学科协作与长期管理
医院设立“近视防控联合门诊”,整合视光学、药学、公共卫生专家,构建用药监测闭环。通过智能监测眼镜收集用眼行为数据,动态调整阿托品使用周期,规避畏光、调节麻痹等副作用。2024年启动的“央亦星离焦镜联合药物试验”(ChiCTR),进一步验证器械与药物的协同增效。
综合防控的多维策略
户外活动的不可替代性
研究表明,日间户外光照(阴天亦可)可激发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并缩小瞳孔增加景深,双路径抑制眼轴增长。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强调:“每日累计2小时户外活动是防控近视经济的措施”,并推动学龄前儿童户外干预前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
光学手段的梯级选择
同仁医院同步研发居家监测设备(ChiCTR),通过AI算法近视进展风险,指导器械适配。
安全警示与误区澄清
“治愈近视”骗局的破解
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宋红欣指出:“医学尚不能真正治愈近视,所谓‘逆转近视’均属虚假宣传”。部分机构推销的哺光仪因激光眼底损伤风险,已被药监局撤销医疗器械注册(2025年7月起禁用)。
眼镜佩戴的科学认知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基因治疗的突破前景
同仁医院正探索单次给药替代长期注射的基因疗法。如康弘药业KH631通过视网膜射抗VEGF基因,有望抑制病理性近视的眼底新生血管。张丰菊教授提出:“需进一步阐明高度近视的遗传机制,推动基因编辑与药物递送技术的临床转化”。
白皮书指南的迭代升级
2025年《近视管理白皮书》启动修订,将纳入同仁医院牵头的阿托品长期安全性数据(10年随访)及新型给药系统(如缓释纳米滴眼液)。吕帆教授强调:“需建立中西医协同、覆盖‘筛查-干预-停用’全周期的标准化路径”。
从单一干预到生态防控
同仁医院以低浓度阿托品为锚点,协同光学矫正与行为干预,构建了“预防-控制-并发症管理”三级防线。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科学循证:拒绝商业噱头,坚守药物/器械的临床实证;
2. 个性化管理:基于遗传、环境、行为的多维风险评估;
3. 社会协作:推动户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大纲,重塑儿童用眼生态。
未来,随着基因疗法与智能化监测技术的成熟,近视防控或将进入“一次治疗、终生获益”的新纪元。而当下,遵循“户外优先、光学矫正辅助、药物强化”的阶梯策略,仍是遏制近视浪潮的优解。
> 数据来源说明:
> - 安全性警示依据药监局2025年哺光仪监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