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下,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重庆市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及近视防控基地,重庆市人民医院眼科依托六十余年技术积淀,构建起集“预防-干预-治疗-康复”于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这里不仅是西南地区早开展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的机构之一,更是融合前沿技术、循证医学与个性化服务的光明守护者,以科技赋能视力健康,重塑清晰“视界”。
专业平台建设
重庆市人民医院眼科是重庆市获评“近视防控基地”的公立三甲医院专科,设有独立的屈光手术专科、小儿眼科及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科室配备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鹰视EX500准分子平台、眼前节分析仪等先进设备,支持从基础验光到高阶像差分析的20余项精准检测。作为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科室持续参与《近视管理白皮书》等指南的临床研究,将循证医学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
硬件与人才的协同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科室拥有曾晓黎、裴文萱、易姝等专家领衔的近视防治团队,其中曾晓黎擅长复杂屈光性白内障及ICL晶体植入术,裴文萱专注角膜屈光手术,而易姝则在儿童近视行为干预与光学矫正领域经验丰富。团队年均完成千余例近视手术,并定期开展县级医院技术培训,推动区域近视诊疗标准化。
全流程近视管理
青少年防控关口前移:科室践行《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全生命周期”理念,针对学龄前儿童建立远视储备动态监测体系,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眼轴生物测量等技术筛查近视高危人群。对近视前期儿童,创新应用高非球微透镜框架镜及视觉训练方案,延缓近视发生;对已近视青少年,则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与低浓度阿托品个性化联用,实现50-80的眼轴增长抑制率。
成人近视的综合干预:针对成人高度近视,科室提供“双保险”方案:一是飞秒激光手术(全飞秒SMILE、半飞秒LASIK),依托微切口技术实现次日视力恢复;二是ICL/TICL晶体植入术,解决超高度近视(1800度以内)及角膜薄患者的难题。术后建立终身眼健康档案,重点监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风险,将矫正与慢病管理结合。
核心治疗技术
ICL晶体植入术:作为重庆市少数掌握散光矫正型ICL(TICL)技术的医院,科室通过术前UBM超声生物显微镜精准测量睫状沟形态,V4c晶体,解决传统ICL的拱高难题,术后视觉质量显著优于框架镜矫正。2017年起开展中央孔型ICL植入,将高眼压并发症率降至1以下,患者满意度达98。
全飞秒技术升级:采用“透镜分离法”替代传统角膜瓣制作,将切口缩小至2mm,减少角膜神经损伤,显著降低干眼症发生率。针对散光患者,联合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使术后裸眼视力≥1.0的比例提升至95。
科研与临床转化
科室深度参与近视防控研究,承担市级课题10余项,聚焦“人工智能在近视进展中的应用”“脉络膜厚度与近视发展的关联机制”等前沿方向。2025年,团队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证实微脉冲激光可通过调控巩膜缺氧微环境,抑制实验性近视进展。
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定期举办“近视手术培训班”,为区县医院输送技术骨干。同时开发VR视觉体验系统,在社区开展“沉浸式近视防控科普”,让公众理解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
多学科协作模式
科室构建“眼科+儿科+内分泌科”跨学科平台:儿科负责筛查全身疾病继发性近视(如马凡综合征);内分泌科协同管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视力下降;心理科辅助青少年因近视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联合重庆市青少年视力保健所推进校园筛查,建立“医院-学校-家庭”数据共享系统,实现异常视力自动预警。
重庆市人民医院眼科以“科技+循证+人性化”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近视防控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ICL、全飞秒等技术优势,更在于将公共卫生视野融入临床实践——从儿童远视储备监测到成人高度近视并发症管理,从AI辅助诊断到社区科普网络。当前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基层医疗近视防控能力不均衡,二是青少年用眼行为干预依从性不足。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三大方向:一是开发可穿戴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用眼距离与光照强度;二是联合基因筛查技术定位近视易感人群,实现超早期预防;三是推动“医教融合”政策落地,将视力健康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正如2025国民视觉健康科普行动所呼吁的——“科技赋能眼健康”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创新,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协同共治。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患者在这条“光明之路”上真正告别模糊,拥抱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