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医生讯息 > 襄阳市医院近视综合防治专项行动全面启动守护市民视力健康

襄阳市医院近视综合防治专项行动全面启动守护市民视力健康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如梦ζ 上传提供

发布: 72 评论

一、区域近视防治的先行地位

襄阳市人民医院眼科自2000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北医药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作为襄阳地区早开展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的机构,其手术技术、数量与质量在鄂西北地区长期,建立了覆盖“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成人屈光矫正—高度近视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防治网络。2022年数据显示,该院主导的全市青少年近视筛查超21,503人,超额完成省级年度目标,凸显其在区域性近视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襄阳市医院近视综合防治专项行动全面启动守护市民视力健康

近视防控技术体系与诊疗特色

多学科协作的精准干预

医院构建了以屈光手术为核心的多层次技术体系:

  • 儿童青少年防控:依托近视防治门诊和教育基地,推广远视储备监测、行为干预(如户外活动指导)、光学干预(角膜塑形镜)及低浓度阿托品应用。2025年《近视管理白皮书》强调的“近视前期预防”理念已融入临床实践,结合高非球微透镜设计等创新手段,降低近视发生率。
  • 成人矫治与并发症管理:开展准分子激光(LASIK、LASEK)、ICL/TICL植入术等个性化手术,年手术量超3万例。针对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引入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抗VEGF药物注射等技术,破解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致盲风险。
  • 循证医学驱动的技术升级

    医院对标标准,将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转化为实践:

  • 建立屈光度、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等多维评估模型,动态追踪干预效果;
  • 针对防控应答不佳者,联合光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药物(阿托品)及视觉训练方案,控制年进展度≤0.5D。科室骨干刘刚、殷晖等医师在复杂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眼底激光领域的经验,进一步保障了高度近视并发症的诊疗质量。
  • 健康教育与社区辐射能力

    全域科普网络建设

    医院牵头构建“医-校-家-社”联动防控生态:

  • 线下:发放近视防控手册2000余册、宣传折页4000份,深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 线上:通过《每日一方》电视栏目、云上襄阳APP等平台发布科普内容300余期,单场直播观看人次超34万。其中,“关灯玩手机对视网膜的损伤”“花粉季过敏性结膜炎防治”等主题内容显著提升居民眼健康认知。
  • 标准化筛查网络

    作为襄阳市“323”攻坚行动骨干单位,医院推动基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站与近视筛查网点融合:

  • 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筛查前哨,运用美国RetcamⅢ儿童眼病筛查仪等设备提升基层早筛能力;
  • 通过“近视防治宣传教育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为高危人群提供转诊绿色通道。
  • 技术创新与科研转化

    智能化诊疗平台应用

    医院引进全球设备,支撑精准诊疗:

  • 诊断层:配备德国OCT、日本TOPCON眼底造影系统、澳大利亚全自动视野计,实现近视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识别;
  • 治疗层:采用美国IRIDEX眼底激光、ALCON-infinity超声乳化仪,提升手术安全性。2024年报道的“毫米级眼睑修复术”案例,体现了其在高度近视性眼整形重建中的技术突破。
  • 产学研融合创新

    依托湖北医药学院科研平台,聚焦前沿领域:

  • 参与近视防控多中心研究,探索AI算法近视进展模型;
  • 转化成果显著:2025年发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临床路径优化》等研究,推动“小青白”微创手术标准化,实现“一台手术解决双重眼病”。
  •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瓶颈与应对策略

    尽管成效显著,医院仍面临挑战:

  • 基层能力不均衡:部分县域筛查设备老化,数据互通性不足。需强化分级诊疗,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如“323”健康信息管理模块)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 成人管理缺位:传统防控聚焦儿童,忽视中低度成人近视进展。新版近视管理白皮书建议将干预年龄延展至40岁,纳入视疲劳及退行性病变管理。
  • 未来规划: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生态

    医院计划重点突破三方向:

    1. 拓展“近视前期”干预:针对远视储备不足儿童,推广日间户外光照疗法与医学验光配镜;

    2. 建立高度近视终身档案:联合AI技术视网膜裂孔、青光眼风险,开展预警性激光治疗;

    3. 参与全球近视防控标准制定:依托依视路陆逊梯卡长风论坛等平台,输出“襄阳模式”的循证经验。

    襄阳市人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医防融合为框架,重塑了区域性近视防控路径。其“全周期覆盖、全域化科普、全流程管理”模式,不仅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需求,更为基层医疗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未来,随着成人近视管理、人工智能预警等短板的补齐,该院有望成为全国近视防控从“治病”转向“促健康”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