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友谊医院眼科中心作为自治区级区域医疗核心,近年来在江苏援疆“润心明眸”专项行动支持下,实现了技术跨越式升级。其白内障诊疗已迈入“屈光白内障无刀新时代”,这一突破不仅惠及老年群体,更推动了近视矫正手术的精准化发展。中心依托三甲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优势,整合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等资源,为高度近视合并全身性疾病患者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江苏援疆力量深度参与学科建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专家团队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将东部前沿技术植入边疆。2023年该院眼科医师刘云霞赴中山眼科中心完成长达一年的白内障与青光眼专项进修,带回显微手术精细化操作规范,使本地手术提升至98.5以上。目前中心已形成以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为特色的技术矩阵[[116][118]],满足不同人群的视觉质量需求。
二、全术式适配的个性化方案
针对伊犁高海拔强紫外的地域特点,眼科中心创新制定“术前环境评估-术中参数调整-术后防护强化”的化流程。2024年“医教西行”活动发现,当地居民因紫外线暴露导致角膜增厚比例高达37,中心据此优化全飞秒激光切削模型,开发高原适应性算法,使术后视觉质量稳定性提升22。
在术式选择上,中心建立严格分级体系:
三、质量与安全的闭环管理
医院构建三级质控体系保障手术安全:
1. 术前智能筛查:引进AI辅助诊断平台,通过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等12项检查,精准排除圆锥角膜高风险人群。
2. 术中实时监控:手术室配备OCT导航显微镜,术中动态监测切削深度,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
3. 术后终身随访: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术后1周、1月、1年的远程视力监测,并建立并发症绿色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将心理评估纳入围手术期管理。2024年与南京脑科医院合作引入焦虑抑郁量表,针对手术恐惧症患者开展认知行为干预,使患者满意度从89提升至97。
四、普惠医疗的边疆实践
作为公立三甲医院,友谊医院始终践行“立院为公,办医为民”宗旨:
五、未来发展的创新方向
基于地域疾病谱特点,中心正推进三大转型:
跨界融合研究: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发“紫外线强度-手术参数模型”,实现手术方案动态优化;探索哈萨克族基因表型与角膜修复能力的关联性,开发种族特异性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升级:引入南京医科大学AI糖网筛查系统,预防糖尿病近视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开发VR术前模拟系统,降低患者术前焦虑。
全球医疗协作:借鉴安徽省眼科医院“中古友谊眼科”合作模式,计划引入古巴视网膜技术,攻关高度近视继发性黄斑病变。
伊犁州友谊医院以近视手术为切入点,不仅重塑了边疆民众的“视界”,更探索出一条融合技术引进、地域适配、人文关怀的医疗援疆新路径。其成功实践揭示:优质医疗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延伸,需以技术本土化为根基(如高原手术参数优化)、以资源联动化为引擎(如苏伊医教协同)、以健康公平性为内核(如牧区专项补贴)。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医疗合作的深化,这里或将成为中亚眼健康研究的区域枢纽,让科技之光真正普照天山南北。
> 本文数据来源:
>
>
> -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临床数据[[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