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坪医院眼科诊室的无影灯下,刘莛教授手持激光设备,目光专注地凝视着显微镜下的角膜——这个瞬间浓缩了她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与临床智慧。作为将前沿技术与中国近视防治需求深度结合的者,她以精准的激光雕刻技术,为无数近视患者重启了清晰视界的大门。
学术造诣奠定手术安全基石
刘莛的医学履历彰显其深厚的学术根基。身为陆军军医大学眼科学博士,她曾赴全美眼科研究排名的美国UCSD Shiley眼科中心深造,将先进理念融入本土实践。她不仅是角膜屈光手术专家,更在青光眼、角膜病领域拥有丰富诊疗经验,这种多亚专科交叉的背景使她能从眼部整体健康角度设计手术方案,避免“头痛医头”的局限。
她的学术贡献推动着行业标准进化。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尤其在对重庆地区青光眼家系的系统性研究中,她发现了地域性眼病特征,该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西南地区近视手术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技术选择:个性化方案设计
在手术技术选择上,刘莛坚持“量体裁衣”原则。她主导的近视矫正包含LASIK与SMILE(全飞秒)两大核心技术:LASIK通过制作角膜瓣重塑角膜曲率,适合角膜较厚且追求快速恢复的患者;而SMILE技术仅需2-4mm微创切口,无需制瓣,大幅降低角膜生物力学损伤,成为运动员、军人等高风险群体的。
决策依据严密的“三维评估体系”。术前通过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测量等近20项检查构建眼部全景数据。对于特殊案例——如角膜不对称散光患者,她创新采用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Contoura Vision),通过40000个角膜点位的精准测绘,激光消融模式。2019年她参与发表的临床研究证实,该技术对不规则角膜的矫正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手术。
科研引领临床实践
刘莛的科研聚焦于技术瓶颈突破。针对传统滴眼液生物利用度低(<5)的难题,她探索新型眼用凝胶在围术期的应用。在2025年CCC RS角膜病学术大会上,她引用研究强调:含卡波姆与玻璃酸钠的加替沙星凝胶,通过延长药物滞留时间、促进角膜修复,使术后感染率降低40。
她积极推动跨学科协作。在“干眼交叉论坛”中,她联合角膜病、屈光、药学专家建立术后干眼防控路径,提出“角膜神经修复-睑板腺功能维护-泪膜稳态重建”三维干预策略。这种整合思维使大坪医院术后干眼发生率控制在8以下,远低于行业15-30的平均水平。
安全保障体系
大坪医院建立了四级安全防线。首道关卡是2小时的沉浸式术前筛查,排除圆锥角膜潜伏期、严重干眼等禁忌症患者,仅60申请者能进入手术队列。术中采用蔡司VisuMax等进口设备,通过实时眼球追踪技术确保激光定位误差小于5微米。
术后管理体现“全周期关怀”。刘莛团队开发了智能随访系统,患者需在术后1日、1周、1月完成远程视力上报,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数据。对于高度近视者,团队额外提供5年期眼底监测,防范视网膜脱离风险。患者反馈印证了该体系的有效性:“术后次日视力达1.0,夜间眩光三个月后基本消失”。
未来发展与行业影响
面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战略,刘莛正牵头构建“青少儿屈光发育数据库”。通过收集6-15岁儿童的眼轴、曲率年度变化数据,建立西南地区近视进展模型,为角膜塑形术(OK镜)干预时机提供依据。
在技术前沿领域,她关注两项突破:一是SMILE 4.0版本联合像差引导技术,有望将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比例提升至45;二是生物工程角膜材料的应用,计划为角膜过薄者开辟新的手术可能。
清晰视界的科学解码
刘莛教授的技术之路,诠释了“精准医疗”在眼科的核心价值——从基因层面解析个体差异,以工程技术实现毫米级雕刻,用智能系统守护终身视觉质量。她的实践表明:近视手术安全源于严谨体系,而卓越效果则依赖医者持续创新的学术勇气。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模型与再生医学的发展,个体化视力矫正将跨越单纯摘镜,迈向视觉功能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