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都市,在眼科诊疗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其眼科机构在复杂眼内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方面形成了技术、学科完善、人才密集的体系,不仅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精准医疗服务,更通过持续科研攻关和公共卫生实践,推动着中国眼科医学的整体发展进程。
一、技术:精准诊疗眼内疾病
微创玻璃体手术已成为上海眼科治疗复杂性眼内疾病的核心手段。例如,23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黄斑裂孔等疾病的治疗中。此类技术切口微小、恢复迅速,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使患者术后视力获得有效改善。在异物取出领域,上海医院展现出高超的应变能力,如成功处理树枝贯穿眼眶异物(长35mm)、眼内金属异物(2mm)及带倒刺鱼钩贯穿角膜等复杂病例,均依赖高精度影像导航(如CT三维重建、OCT、B超)与显微手术的协同。
抗新生血管治疗是湿性黄斑变性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方案。上海多家医院常规开展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阿柏西普)注射,可抑制异常血管增生并减轻黄斑水肿。研究显示,定期注射可使部分患者视力提升,且结合OCT血管造影可动态监测疗效。对于特殊病例,上海医疗机构亦提供激光及光动力疗法作为补充。如黄斑变性病例可采用光动力疗法(Visudyne)封闭渗漏血管;眼黑色素瘤则可选择近距离放射治疗(巩膜敷贴器)或质子束外照射,以精准灭瘤并大限度保留眼球功能。
二、团队:多学科协作攻坚疑难
上海眼科领域汇聚了一批专家及跨学科团队。以上海交通大学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为例,其学科带头人许迅教授(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组长)领衔的团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手术领域居国内前列;孙晓东教授(杰青)则专注于新生血管性眼病机制与靶向治疗研究。孙涛、邹海东等专家在视网膜脱离微创手术及白内障-眼底病联合手术方面经验深厚,显著提升了复杂眼外伤及联合病的治愈率。
私立及医院亦贡献重要力量。百汇医疗、上海医学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团队(如肖文玮、周鹏等)擅长老年黄斑变性药物-激光综合治疗、眼内炎控制及屈光-白内障联合手术,尤其在抗炎与抗VEGF协同治疗方面成果显著。研究支持上,香港中文大学谭智勇团队与上海机构合作,发现“GHRH-JAK/STAT3通路”在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关键作用,为靶向药物(如JAK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新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三、特色领域:从急症到慢病全覆盖
眼底病综合诊疗是上海的传统优势领域。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上海已建立“筛查-干预-手术”全周期路径,通过广角眼底成像、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识别病变,结合玻璃体切割术及抗VEGF治疗延缓失明。在黄斑疾病方面,除常规抗VEGF治疗外,上海部分医院引入三焦点人工晶体(如PanOptix)用于白内障合并黄斑变性患者,可同步解决屈光问题并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感染与炎症防控体系日益完善。上海市突发急性眼病防控专家组发布的《感染性结膜炎防控共识》,系统规范了病毒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病原检测(如腺病毒PCR)、隔离消毒及用药方案,有效应对伴发于流感和新冠病毒的眼部感染。对于葡萄膜炎等顽固炎症,上海医疗机构采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阶梯疗法,并结合JAK通路抑制剂等新靶点药物,显著降低复发率。
四、公共防控:从治疗到预防的延伸
上海构建了全国的眼病早筛网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依托社区健康档案系统,推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费筛查项目,年覆盖10万高危人群;同时开展青少年近视监测,通过角膜塑形镜验配及低浓度阿托品干预延缓近视进展。在科普教育方面,上海爱尔眼科等机构设立科普基地,向公众普及干眼症防护(如用眼卫生、人工泪液使用)、白内障手术时机选择等知识,提升市民自主防控意识。
临床转化研究持续推动治疗标准升级。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导的AREDS2研究证实,特定配方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E、锌、叶黄素)可延缓中期黄斑变性进展,该方案已被纳入上海慢病管理指南。上海团队正探索基因疗法在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辅助OCT诊断等技术,为未来精准医疗提供方向。
上海眼科在眼内疾病治疗领域形成“技术-人才-防控”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以微创玻璃体手术、抗VEGF治疗、精准异物取出为代表的技术达到水准;以交大眼科中心、市眼防所为枢纽的团队推动临床与科研创新;而覆盖全人群的早筛体系和科普网络则彰显公共卫生视野。未来,上海需进一步整合跨院际数据以优化诊疗路径,并加速基因编辑、人工视觉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巩固其作为亚洲眼科医疗高地的引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