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何一家药店或电商平台,“护眼贴”琳琅满目,价格从每片几元到百元不等。不少家长为孩子的近视问题焦虑买单,却陷入“低价眼贴无效,高价产品存疑”的困境。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专家透露,近年咨询护眼贴的家长中,超七成曾购买过市面宣称“降度数”“逆转近视”的产品,花费数千至数万元不等,但视力防控效果微乎其微。这一现象折射出近视防控市场的两大矛盾:家长对价格的敏感性与对功效的盲目期待,以及科学防控手段与商业噱头间的认知鸿沟。
市场乱象:价格与功效的割裂
当前护眼贴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低价产品如普通凝胶贴、艾草发热贴等,单价多在10-30元区间,主打“缓解疲劳”;高价产品则冠以“中医古方”“纳米技术”等概念,如部分中药眼贴套装价格达3000元以上,承诺“3个月摘镜”。专业机构调查发现,这些产品缺乏临床试验数据支撑。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明确指出:“近视防控贴缺乏高质量验证证据,长期使用可能造成视网膜损伤”。
价格不透明进一步加剧消费风险。部分商家通过代理模式推高溢价:一款标价9986元的“AI视训镜”,加盟商进货价不足5000元,且被要求规避“治疗近视”等宣传话术以规避监管。相比之下,公立医院的标准化服务明码标价——如江苏省中医院近视手术虽需万元起,但包含术前检查、手术耗材及术后复查,且受卫健部门价格审核。这种价格与价值的错位,凸显市场亟待规范。
科学真相:护眼贴的本质局限
从医学机理看,护眼贴的作用被严重夸大。近视的核心病理是眼轴不可逆性增长,而市面护眼贴主要通过冷敷/热敷或添加薄荷醇等成分短暂刺激眼周血液循环,仅能缓解干涩、疲劳等表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强调:“眼轴变长无法通过外部贴剂缩短,所谓‘降度数’是偷换裸眼视力短暂提升的概念”。
临床研究进一步佐证其局限性。2025年卫健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明确将护眼贴排除在有效防控手段外,仅推荐户外活动、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三类经证实的干预方式。一项针对1200名儿童的追踪研究显示,使用护眼贴组与未使用组的年近视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孩子因延误科学干预,度数反而加深超100度。
消费警示:识别营销陷阱的四把尺
面对商家话术,家长需握紧科学标尺:
1. 警惕“治愈承诺”:任何宣称“逆转近视”“摘掉眼镜”的产品均违反医学共识,《广告法》已明令禁止此类宣传。河北石家庄的李云曾轻信“5个月摘镜”承诺,花费3万元后孩子近视反增70度。
2. 慎购“处方药代购”:社交平台流通的“阿托品滴眼液”代购隐患重重。陕西杨格购买的“代购版”阿托品无成分标识,生产厂家竟已注销;眼科医生警告,该药需严格评估眼轴增速后使用,盲目使用可能导致畏光、过敏。
3. 认清“伪专业包装”:部分机构以高端仪器+穴位按摩组合包装“科学性”,实则利用家长信息差。记者暗访发现,所谓“专利眼保仪”仅搭载基础振动功能,配合的“中药眼膏”实为三无产品。
4. 拒绝“焦虑绑架”:“不干预一年涨150度”等恐吓式营销充斥市场。事实上,近视进展与遗传、用眼习惯相关,个体差异大,标准化恐吓说辞多属营销套路。
科学路径:公立医疗的性价比之选
回归公立医疗体系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以江苏省中医院为例:
专业指导是防控核心。医生会根据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数据方案——如户外运动不足的儿童推荐“光照疗法”,调节功能异常者搭配视功能训练,避免“万人一贴”的无效消费。
为眼球经济注入理性之光
护眼贴的价格争议,本质是消费者在信息迷雾中对健康焦虑的仓促回应。科学已明确:近视不可逆,但可控。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专项行动查处“近视治愈”类虚假广告,正是对市场乱象的强力纠偏。未来防控需三方协力:家长需建立“防控≠治疗”的认知,优先选择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等零成本手段;产业界应停止概念炒作,投身如缓释阿托品微针贴剂(美国已进入II期临床)等真实创新;医疗机构则需强化价格公示与科普,如省中医院通过公众号发布“防坑指南”,阅读量超10万次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专业指引的迫切性。眼睛的健康,终究需要拨开商业迷雾的科学之光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