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呈现高发态势。广州番禺区作为人口密集的都市化区域,其近视防控工作不仅关乎个体视力健康,更是区域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番禺区市中心医院凭借三甲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和多学科协作能力,通过整合前沿诊疗技术、构建分级防控网络、创新健康管理模式等手段,正逐步打造“防筛诊治管”一体化的近视综合干预体系,为区域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
公共卫生体系构建
番禺区建立了以卫健局为主导、三甲医院为核心、社区服务中心为网底的区域性近视防控网络。根据2025年番禺区卫生健康局部门预算,该体系强化了资源配置均等化,将公共卫生经费向基层倾斜,确保社区具备基础筛查能力,而复杂病例则通过分级诊疗转介至市中心医院眼科中心。这一架构体现了“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防控理念。
在技术规范层面,医院积极落地《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及《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要求。新版指南将公共卫生分期策略(近视前驱期、发展期、高度近视期、病理性近视期)纳入临床路径,使干预更具针对性。例如,对学龄前儿童强化远视储备监测,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对已近视青少年则采用光学矫正联合行为干预的综合方案,显著降低了高度近视转化率。
技术前沿与精准干预
医院在近视诊疗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创新资源。在诊断层面,引入德国蔡司血管成像OCT、角膜内皮显微镜、IOLMaster生物测量仪等高精度设备,实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脉络膜厚度等参数的精准量化。这些数据为近视进展风险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医生能够识别“近视进展快响应人群”,提前启动强化干预。
治疗技术方面,科室形成了分层干预体系:对低中度近视患者,开展个性化角膜塑形镜验配及多焦软镜应用;对高度近视或成人患者,则提供全飞秒激光(SMILE)、ICL晶体植入等手术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特别强调“矫正≠治愈”的科学认知——即使术后仍需定期监测眼底,尤其对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者,通过OCT筛查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风险,体现了对病理性近视全周期管理的深刻理解。
特色专科能力建设
番禺区市中心医院眼科的突出优势在于整合中西医诊疗资源。西医方面,白内障手术已从传统复明手术升级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解决老视、近视、散光等复合问题;在青光眼治疗领域,成熟开展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降低手术创伤。
中医特色干预成为重要补充。科室针对青少年调节痉挛型近视,开展耳穴压豆、眼部穴位脉冲治疗及中药熏蒸等非药物疗法。临床数据显示,结合户外活动行为干预,中医方案对假性近视逆转有效率达78。医院与学校共建“视力健康教室”,通过调整课桌椅高度、改善照明光谱、嵌入远眺训练课程等环境改造,将医学干预延伸至教育场景。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区域近视防控仍面临多重挑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番禺区青少年近视率仍高于防控目标,其中学龄期儿童年均近视增长-0.75D~-1.25D的比例达37。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样突出——优质眼科医生集中于三甲医院,基层筛查能力待提升。
未来突破方向需聚焦三方面:一是加速技术下沉,推广便携式验光仪、AI眼底筛查系统在社区的应用;二是深化多学科协作,例如与内分泌科共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儿科联合监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三是拓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干眼症、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纳入中老年眼健康跟踪项目。医院目前参与的“光明中心”全国眼底病项目,正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AI辅助诊断模型,这一经验有望复制至近视并发症防控中。
番禺区市中心医院的近视防治体系,本质是将个体化医疗与公共卫生策略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将循证医学证据(如户外活动≥2小时/天的防控作用)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路径和社区干预,医院不仅降低区域近视发病率,更重塑了“全民视力健康管理”的理念。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级网络协作效能,推动近视防控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让每个生命阶段都能享有清晰“视界”的权利——这既是健康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