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价格活动 > 安徽省立医院近视防治中心推进先进治疗技术守护视力健康

安徽省立医院近视防治中心推进先进治疗技术守护视力健康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薄暮 上传提供

发布: 194 评论

在中国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依托临床科研双轨并行的模式,构建了从基础机制探索到技术产品转化的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2025年,该院开展的“负离子联合连续光谱光源预防儿童近视”4期临床试验,以及牵头安徽省科技厅“近视及近视相关眼底并发症全周期防控”重大专项,标志着其研究进入多维度协同推进阶段。通过整合基因研究、人工智能模型、药物评价和光学技术创新,医院正推动近视防控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干预,为区域眼健康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安徽省立医院近视防治中心推进先进治疗技术守护视力健康

科研创新:基础机制与临床转化并重

安徽省立医院在近视发病机制领域深耕分子层面探索。其承担的省级专项课题“高度近视发病易感性机制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结合多组学测序,筛选巩膜强度相关生物标志物,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早期干预路径。该研究旨在发现1-2条关键分子通路,为病理性近视的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同步推进的临床转化研究聚焦实用技术落地。在安徽省临床医学研究转化专项支持下,医院联合企业研发基于光学原理的近视监测与防控新产品(如智能离焦镜、远像屏等),并推动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另一课题“病理性近视多模态影像数据库与智能诊断系统”则整合眼科PACS系统数据,依据ATN分级标准开发深度学习工具,提升眼底并发症的早期识别效率,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场景的闭环转化。

诊疗技术:模型与药物评价突破

针对未成年近视进展风险,医院构建了多因子模型。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和患者眼部参数,建立近视发生与进展的双重模型,其中近视发生风险准确度超85,进展风险超90。该模型已在多中心完成超1000例验证,显著提升高危人群筛查效率。

在药物临床评价领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大规模研究成为重点。医院牵头开展多中心前瞻性试验,纳入2000余例近视前期及近视患儿,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真实世界研究,系统评估药物对不同阶段近视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项目计划提出至少两种差异化用药方案,为临床提供个体化干预依据。此项研究亦呼应了眼科学会对药物长期安全性的关注,填补国内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空白。

跨学科协作:整合资源与科普实践

医院积极搭建“医研企”协同平台。在2025年COOC眼科学术会议上,该院与行业企业联合展示角膜塑形技术进展,例如离焦镜片通过光学区参数优化,使6个月眼轴增幅均值控制在0.06mm。此类合作加速了技术迭代,如“童享智能验配系统”的临床应用,实现了从传统试戴向人工智能个性化设计的跨越。

公共卫生科普成为防控前哨。2025年6月,医院眼科文磊主任率队参与老年大学“眼健康万里行”活动,面向老年群体普及常见眼病防治知识;同期,安徽省疾控中心发布青少年读写台灯选择指南,强调环境光源对视网膜离焦的影响。这类科普实践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操作的健康行为,延伸了医院的社会服务半径。

未来方向:精准干预与全周期管理

基于当前研究瓶颈,医院规划三方面突破:其一,深化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如探索城市光污染、近距离用眼强度与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其二,拓展老年病理性近视干预策略,结合2025年启动的老年眼健康数据库,研发延缓黄斑变性的联合疗法;其三,推动政策转化,拟联合疾控部门制定区域性近视防控指南,将风险模型纳入校园筛查体系。

安徽省立医院以“科研-临床-公卫”三位一体模式重构近视防控路径:在基础领域揭示分子机制,在技术层面研发工具及光学产品,在实践维度推动科普与政策转化。未来需进一步整合生命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儿童近视预防到老年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覆盖。其经验表明,区域性近视防控需依赖医疗机构引领的多学科协作网络,将技术创新转化为普惠公共健康服务,方能应对日益严峻的视力健康挑战。

> 本文参考了安徽省科技厅专项指南、临床试验公示平台数据及学术会议成果,所有研究均遵循规范并通过合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