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蔡县这片充满生机的豫东南大地上,一束精准聚焦的激光悄然改变着万千近视患者的视界。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托管的县域医疗中心,新蔡县人民医院眼科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平台,率先引进激光近视矫正技术,将省级优质资源转化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这里不仅拥有眼底血管造影仪(FFA)、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OCT)、电脑视野计、激光机等前沿设备,更建立起涵盖诊断、治疗、随访的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让县域居民无需远赴大城市,即可获得科学规范的视力矫治服务。
技术与精准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蔡县人民医院的眼科技术革新始于设备的全面升级。科室配置的激光近视矫正系统可开展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主流术式,通过计算机控制激光精准重塑角膜曲率。配合电子验光仪、角膜地形图像仪等辅助设备,术前可个性化角膜三维建模,术中误差控制在微米级,大幅提升矫正精度。
技术落地的核心在于持续迭代。2023年起,医院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托管优势,引入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突破传统机械板层刀局限,实现“无刀手术”。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显著改善,眩光、干眼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对高度近视(600-1000度)患者同样适用,填补了县域技术空白。
专业团队与人才梯队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以郑洪芳主任为核心的复合型眼科团队。作为拥有郑州大学一附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进修背景的学科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等复杂手术超千例,并将显微手术经验迁移至近视矫正领域。团队现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形成阶梯式人才结构。
专业化培养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室定期选派骨干参加省级技术培训,如2025年4月乌鲁木齐举办的基层医生眼科诊疗技术培训班,通过实操演练掌握新手术规程。同时建立“双导师制”,由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驻点指导,青年医师参与手术跟台,实现技术本土化沉淀。近两年团队在核心期刊发表屈光手术相关论文3篇,临床经验逐步转化为学术成果。
个性化诊疗路径
近视矫正绝非“一刀切”。该科室首创三级评估体系:基础层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角膜厚度检测排除禁忌症;核心层利用电脑验光联合主觉验光确定屈光度;决策层结合UBM眼前节分析、瞳孔直径测量设计个性化切削方案。对于角膜偏薄患者,优先选择表层切削术(LASEK);夜间驾驶需求高者,则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手术。
治疗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管理。针对青少年假性近视,科室提供角膜塑形镜验配及视觉训练;对并发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运用OCT与FFA联动筛查视网膜病变;术后建立云端随访档案,通过AI提醒系统跟踪患者视力波动。2024年数据显示,该科近视手术患者满意度达96.2,视力回退率低于行业均值。
患者口碑与区域辐射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多位受访者提到“度数下降明显”“医护人员耐心解答疑虑”。这种信任源于透明化服务流程——术前详细讲解术式差异,术中播放舒缓音乐缓解焦虑,术后24小时开通医生应急电话。一位接受全飞秒手术的教师坦言:“从初查到手术只用了三天,现在裸眼视力恢复到1.0,板书再也不用凑近看。”
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作为县域医疗中心,该科承担起技术下沉责任。2023年与12家乡镇卫生院建立近视防控联盟,通过远程会诊平台指导基层开展视力筛查;同步推进“校园光明行”项目,为5所中学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此举有效降低县域学生近视外转就诊率,实践成果与浙江大学帮扶云南景东县人民医院的“全国百强”案例形成东西呼应。
社区健康延伸行动
治疗之外,预防科普同等重要。科室连续三年开展“6·6全国爱眼日”主题活动,制作《科学防控近视》手册,采用三维动画演示激光手术原理。2024年深入社区举办讲座38场,创新设计“近视防控闯关游戏”,吸引超500组家庭参与。护理团队更编制护眼操视频,在中小学课间推广。
面对县域老龄化趋势,科室拓展服务外延。2025年启动“银龄视界”项目,为老年群体免费筛查白内障、黄斑变性等并发眼病。同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在近视术后恢复期加入中药熏蒸、耳穴压豆疗法,促进泪膜稳定性恢复。
从设备引进到技术自主,从个体治疗到群体防控,新蔡县人民医院眼科的发展折射出县域医疗中心的崛起之势。其近视矫正体系的价值不仅在于让患者摘下眼镜,更在于构建起“筛查-干预-手术-康复”的闭环生态。未来可依托5G+远程医疗平台,联动省级医院开展复杂病例多学科会诊;同时需加强青少年近视流行病学研究,为区域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当更多县域医院复制这样的创新样本,“大病不出县”的医改愿景将加速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