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眼科诊室,面对视力表上模糊的符号或验光单上陌生的数字与符号,许多患者心中充满疑惑:"医生究竟如何记录和判断我是近视还是远视?"这些看似抽象的标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遵循着一套严谨、化的医学表达体系。理解这套在医院中用于表示远视近视的"语言",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解读自身视觉状况,更能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确保诊断和矫正方案精准无误。️️
一、视力检查:符号体系
视力检查是评估视觉功能的基础,其结果直接反映了患者视物清晰度。医院中,裸眼视力通常在病历中以 "V" 或 "UCVA" 表示(如 "Vod: 0.5", "Vos: 0.8")。更关键的是矫正视力,即戴上矫正眼镜后的视力,记录为 "BCVA"(如 "BCVA od: 1.0", "BCVA os: 0.9")。标准视力表以1.0(或5.0)为标准视力,低于此值通常提示存在屈光不正等问题。
区分远视和近视的核心在于"+"与"-"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在验光结果中,"+"号清晰代表了远视。例如,医生记录的"+1.50 DS"表示患者右眼有150度的远视,意味着光线焦点落在了视网膜后方,导致看近物比看远物更吃力。相反,"-"号则是近视的标志。如"-3.00 DS"表示左眼存在300度的近视,光线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造成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眼科学会均将此符号体系作为标准,确保全球范围内诊断信息的准确传递与理解。
二、验光单解读:核心参数
一张完整的验光单是揭示屈光状态的关键"密码本"。其核心参数包括球镜度数(Sphere, S)、柱镜度数(Cylinder, C)、轴位(Axis, A)和瞳距(PD)。球镜度数直接标注'+'或'-'号,代表矫正远视或近视所需的主要透镜度数。例如,S: -2.50 D 意味着需要250度的凹透镜来矫正近视。
柱镜度数和轴位则是用来描述和矫正散光的参数。散光通常由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规则引起。柱镜度数(C)表示散光的严重程度,同样带'+'或'-'号;轴位(A)则是一个0到180度的角度值,指示了散光的方向,如同指南针刻度,告诉镜片打磨时需要矫正的特定方位(如C: -1.00 DC, A: 180°)。瞳距(PD)测量双眼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对于制作眼镜确保光学中心对齐至关重要。这些参数共同构成了个体化视觉矫正解决方案的基石。
三、病历书写:规范术语
在医院病历系统中,远视近视的记录遵循严格的规范术语和诊断编码体系。医生通常会使用"屈光不正"作为总称,并具体写明"远视"或"近视"类型,常常还需标注其程度(如轻度、中度、高度)或是否伴有散光(如"复合性近视散光")。例如,"诊断:右眼中度近视,左眼高度近视伴散光"。
疾病分类编码(ICD)提供了标准化的记录方式。远视对应编码如H52.0(ICD-10),近视对应H52.1(ICD-10)。这种标准化编码对于疾病的统计、流行病学研究、医保结算及医院间的信息交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眼科学》等著作强调,规范使用诊断术语与编码是确保医疗记录准确性、可比性和法律效力的关键,也是临床研究和质量控制的基础。
四、配镜处方:临床转化
验光获得的客观数据终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指导配镜的处方。一份标准的配镜处方必须清晰包含矫正每只眼睛所需的具体球镜、柱镜度数及轴位(若有散光),并明确标注瞳距(PD),通常格式为"OD: -4.00 DS / -0.75 DC × 180°, PD: 64mm"。处方下方需有具备资质的眼科医师或验光师签名及签发日期。
医院处方不仅是配镜师制作的依据,更是保障患者矫正效果和用眼安全的关键文书。根据相关医疗器械管理法规,眼镜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其验配必须基于正规医疗机构的处方。规范的处方确保了患者获得的光学矫正参数准确无误,避免了因参数错误导致的视疲劳加剧、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眼部健康受损的风险。临床研究表明,严格按照处方制作的眼镜能显著提升患者的视觉质量、舒适度及生活满意度。
让模糊世界重归清晰
+"与"-"的符号语言、验光单上的核心参数、病历中的规范诊断、严谨的配镜处方——这套医院内部用于表示远视近视的系统化"语言",其本质是将患者模糊的主观视觉感受转化为医生可量化、可分析、可干预的客观数据。这不仅奠定了精准诊断的基石(诸如区分单纯近视与病理性近视),更是实现个性化、视力矫正(如角膜塑形镜或激光手术参数)的桥梁。理解DS、DC、A等符号背后的医学意义,有助于患者积极参与自身眼健康管理,有效与医生沟通。
随着科技进步,电子病历互联互通、人工智能辅助验光解读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方式如何革新,标准化、精准化表达屈光状态的核心原则始终不变。掌握这套"医院语言",意味着患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身视觉健康的知情者和守护者。当您再次面对验光单上那些"密码"时,希望这份解读能让您眼中的世界,从此更加清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