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珠海香炉湾畔奔跑的孩子们,脸上少了厚重的镜片,多了灿烂的笑容。这座滨海城市的近视防控战线后方,一场由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视觉健康保卫战早已打响。据珠海市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珠海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现下降拐点。这背后,是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为引领的公立医疗体系,与珠海希玛林顺潮眼科、珠海爱尔眼科为代表的私立机构共同编织的近视防控网络。它们将德国蔡司VisuMax激光设备等技术与中医调理智慧相融合,从手术干预到行为防控,构筑起全生命周期的视力保护屏障。
医疗资源与技术优势
珠海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近视防治医疗梯队。公立医院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为核心,其角膜厚度测量、曲率分析等精准术前评估体系,为全飞秒手术保驾护航;珠海市人民医院则通过术后用眼指导系统,强调黑暗环境禁用电子设备等科学管理。私立专科如珠海希玛林顺潮眼科,依托杜成玲等专家团队开展个性化矫正;珠海爱尔眼科引进德国蔡司VisuMax及美国鹰视系统,实现“术前检查-个性化方案-术后复查”闭环服务,2024年“百人千校”行动覆盖8所学校超2200人。
技术层面呈现多元化格局。手术矫正领域,公立医院主导全飞秒(适合中低度近视)、半飞秒(适应更广角膜厚度),私立机构补充ICL晶体植入(超高度近视选择);非手术防控则融合中西医智慧——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独创中药促循环疗法,缓解术后眼疲劳;爱尔眼科的“5P防控模式”整合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应用。
三级防控创新模式
斗门区探索的“防-控-研”体系成为全国样板。“防”的维度,该区整合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珠海眼视光门诊资源,运用OKIOS人工智能平台建立模型,实现53所学校的早筛全覆盖。2020年疫情期间,当全国儿童近视率飙升11.7,斗门区涨幅低于全市均值6.4,成为全市达到防控目标的区域。
“控”的效能体现在分级诊疗上。社区医疗机构承担初筛,复杂病例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市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高栏港医院数据显示,该模式使高度近视并发症发生率下降18。“研”的转化则依托产学研联动——星系眼视光专科门诊联合疾控中心开展OK镜退轴研究,其成果在2024年角膜塑形学专题会议上发布。
科普教育与多方联动
“眼睛银行”概念在珠海落地生根。实体科普阵地——珠海眼健康科普馆作为全国联盟单位,2024年7月开馆后接待学生团体20余批。馆内通过眼底病变模拟装置,直观展示高度近视视网膜脱落风险,扭转家长“近视非病”的误区。移动科普力量由眼科从业者与学校共建:香洲区妇幼保健院开发《眼球探险手册》绘本,凤凰中学设置“护眼主题班会课”;而人大代表吴金广推动的调研显示,家长参与科普讲座的学校,学生每日户外活动达标率提升37。
防控网络向社区延伸。拱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家庭光环境改造”,替换频闪台灯;香洲区图书馆设置阅读30分钟强制休憩提示。这种多方联动呼应了珠海疾控中心的呼吁:近视防控需医疗、教育、家庭“三位一体”合力。
个性化防控方案
遗传高风险群体获得重点干预。研究表明父母双方近视的儿童患病风险增加3倍。珠海希玛眼科据此建立遗传档案库,对这类儿童提供免费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接受哺光仪联合0.01阿托品的遗传高风险组,近视进展速度减缓45。
高度近视管理凸显中西医协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开发“益气精明方”,改善巩膜血供;市人民医院引入后巩膜加固术阻止眼轴增长。而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将耳穴压豆融入干眼症管理,使术后人工泪液使用频次下降50。差异化策略覆盖全周期——幼儿园阶段重在远视储备保护,小学阶段推进角膜塑形镜验配,初高中强化用眼行为干预。
珠海近视防控的突破,源于医疗资源协作网(公立与私立互补)、三级防控链(防-控-研闭环)、社会参与度(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深度融合。斗门模式印证:当区域筛查覆盖率超90、家长认知达标率达85,近视率年降幅可达0.5以上。未来挑战仍存——学龄期女孩因生物力学特性更易近视,电子教学普及加剧近距离用眼负荷,需进一步攻关:
1. 技术整合:开发AR视力训练游戏,衔接户外活动大数据平台;
2. 政策创新: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医保目录,降低经济门槛;
3. 基因研究:联合大湾区实验室定位近视易感基因,实现超早期预警。
当医院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当护眼习惯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珠海的光明工程才能真正点亮每个孩子的视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