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医院眼科构建了覆盖近视预防、诊断、手术及术后管理的全周期诊疗体系。面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逐年攀升的严峻形势(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5.6),医院将防治关口前移,深入校园开展系统性科普。通过创新性的"护眼飞行棋"互动游戏、20-20-20用眼法则推广(连续用眼20分钟眺望6米外20秒)及读写姿势标准化训练(一尺一拳一寸),从源头降低近视发生风险。对于需手术干预的患者,科室建立了严格的术前评估机制,结合角膜厚度、屈光稳定性等指标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手术安全边界(术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250微米)。
科室同步关注儿童眼健康关联问题。例如针对易与近视症状混淆的"倒睫"问题,朱学春主任团队总结出关键识别标准:每分钟眨眼超15次、持续揉眼伴畏光流泪需高度警惕。此类疾病若误诊为行为习惯问题,可能延误治疗导致角膜损伤甚至视力发育受阻。医院通过内翻矫正手术等精准干预,解决了睫毛刺激角膜引发的继发性视力损害。
技术融合与特色诊疗
作为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眼科专科,长沙市中心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应对复杂病例。在手术技术方面,虽未公开具体设备型号,但其诊疗标准与行业前沿同步。参考长沙地区眼科机构的实践(如爱尔眼科),当前主流技术如全飞秒SMILE手术(切口仅2-4毫米)、ICL晶体植入术等均要求高精度操作能力。全飞秒技术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制作微透镜并微创取出,避免传统角膜瓣相关并发症,显著降低术后干眼症风险。
对于高度近视及特殊角膜条件患者,医院注重联合方案的制定。例如针对角膜厚度不足480微米者,ICL晶体植入术成为重要替代方案(将晶体植入眼内而非切削角膜)。此类技术依赖术前精准的生物测量和术中三维定位,需联合超声生物显微镜、角膜地形图等检测设备。2025年湖南省首例眼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射术的成功案例(精度达3微米),也预示着精准医疗在眼科手术中的扩展趋势,凸显了技术协同的重要性。
儿童眼健康的科学管理
青少年近视防控是科室的核心任务之一。基于"环境-行为-医学"三维干预理念,团队提出科学性防护策略: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利用自然光线调节睫状肌;控制电子屏幕时间并匹配环境光照(避免昏暗或强直射光);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实现进展监测。临床数据显示,早期行为干预可延缓近视进展速率40-60。
针对儿童高发的倒睫问题,朱学春主任强调避免家长自行处理(如拔睫毛引发感染)。医院建立分级诊疗路径:轻度倒睫采用润滑剂保护角膜;中重度伴角膜损伤者行睑内翻矫正术。典型案例中,9岁患儿笑笑因长期揉眼确诊倒睫并发角膜炎,经微创手术调整睫毛生长方向后视力发育恢复正常。此类案例印证了专业鉴别诊断的必要性——频繁眨眼可能是倒睫而非单纯视疲劳。
健康科普与社会责任
医院将科普教育纳入医疗服务闭环,通过多元形式提升公众认知。全国爱眼日期间,龚雨佳医师团队在天心区小学开展的科普课堂,以视网膜脱离"底片脱落"、眼底出血"血雨遮目"等形象比喻解析并发症危害,使抽象病理直观化。同时警示激光笔照射等行为性视力损伤风险,强化家长监护意识。
科普内容注重破除误区。例如针对"戴镜加速近视"的民间说法,团队以角膜曲率监测数据论证科学矫治的必要性;对"手术治愈所有近视"的误解,则明确术式适应症(如近视需稳定2年以上,散光≤600度)。此类科普通过官网、社区讲座多渠道渗透,近三年累计覆盖超10万人次。
总结与展望
长沙市中心医院眼科以青少年近视防治为重心,构建了"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路径。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校园科普与用眼行为干预降低近视发生率;二是融合全飞秒、ICL等术式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三是对倒睫等关联疾病的精准鉴别避免误诊。然而面对持续增长的近视人群,未来仍需突破两大方向:其一,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近视进展模型,结合遗传基因与环境参数实现超早期预警;其二,深化与专业眼科机构的技术合作(如引进微米级手术机器人),提升复杂眼底病例的手术精度。只有将个体化防治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方能应对日益严峻的视力健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