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价格活动 > 疫情期间医院能否看近视眼服务

疫情期间医院能否看近视眼服务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烟烟花亦散 上传提供

发布: 125 评论

在2025年新冠疫情低水平波动(单月新增确诊约44万例,重症率不足0.14)的背景下,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已实现常态化运行与精准防控的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眼健康战略,将近视防治纳入“十四五”重点规划,医疗机构通过分级诊疗、数字化服务等手段,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恢复近视诊疗服务,并借助政策与技术升级提升可及性...

在2025年新冠疫情低水平波动(单月新增确诊约44万例,重症率不足0.14)的背景下,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已实现常态化运行与精准防控的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眼健康战略,将近视防治纳入“十四五”重点规划,医疗机构通过分级诊疗、数字化服务等手段,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恢复近视诊疗服务,并借助政策与技术升级提升可及性。

疫情期间医院能否看近视眼服务

疫情下眼科服务的恢复与挑战

诊疗安全的双重保障机制

新冠疫情促使眼科机构建立“预检分诊-分区管理”防控体系。发热患者需经专用通道筛查分流,非急症近视患者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预约就诊,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门诊空间实施“一医一患一室”制度,检查设备严格实行“一用一消毒”,特别是接触式仪器如角膜地形图仪、眼压计等。2025年5月全国发热门诊日均接诊量稳定在6.7万人次左右,表明防控体系可兼顾常规医疗服务与疫情监测。

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型

为减少人群聚集,三级医院普遍推广“分时段预约+线上咨询”服务模式。例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开发的AI预诊系统,可初步分析患者屈光数据,减少现场滞留时间。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复查等高频需求,社区医院依托医联体开展基础检查,通过远程系统由专科医生诊断,2025年地市级眼科远程会诊覆盖率已达93。

全流程近视管理的创新模式

循证医学指导的精准防控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构建“全生命周期防控路径”:学龄前儿童聚焦远视储备监测(目标覆盖率达90),青少年强化近视进展干预,成人群体则重点关注高度近视并发症管理。临床实践引入应答评估体系,如角膜塑形镜佩戴者需在3个月内复查眼轴变化,防控无效者需启动联合方案(如低浓度阿托品+光学干预)。

技术赋能的个性化方案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近视风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发的算法模型,通过分析户外活动时长、用眼习惯、遗传因素等参数,实现近视前期识别准确率达88。在治疗层面,2025年医保新规将“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即全飞秒手术)列为独立收费项目,推动技术标准化。

医保政策与资源下沉的协同效应

报销政策的普惠性调整

医保局2025年新规明确近视手术报销边界:治疗性手术(如高度近视ICL植入)纳入医保,美容性摘镜手术除外。以深圳为例,职工医保在三甲医院可报销60,叠加补贴后自付比例降至20。但政策执行依赖严格审核,需提供标注“治疗性矫正”的诊断证明及手术费用明细。

基层资源的提质扩容

“十四五”眼健康规划要求县域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眼科,目前全国94的县已达标。通过“分布式检查+集中诊断”模式,基层机构可完成验光、眼压等基础项目,数据实时上传至区域眼科质控中心。例如山东聊城试点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成本下降40,误诊率降低25。

特殊人群的保障与未来挑战

儿童青少年防控的持续强化

2025年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考核,学校联合医疗机构建立视力档案,每学期开展屈光筛查。针对疫情居家学习导致的用眼负荷增加,《白皮书》推荐“20-20-20”法则联合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教育部数据显示,实施该措施的地区,学生近视年增长率下降5.8个百分点。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衔接管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并发症筛查成为重点。社区医院配备免散瞳眼底相机,由全科医生初步判读,复杂病例转诊至二级以上医院。卫健委数据显示,DR筛查已覆盖61的基层医疗机构,但农村地区设备配置率仍不足35,揭示资源不均衡的短板。

总结与展望

当前疫情下的近视诊疗体系通过分级防控、医保覆盖与技术创新,基本实现“安全可及”与“精准干预”的双重目标。然而挑战犹存:县域筛查能力不均衡、成人高度近视并发症管理缺乏规范路径、新技术成本制约普及率(如AI模型仅在30的三甲医院应用)。未来需重点突破三大方向:

1. 技术普惠化:推广便携式验光设备及远程诊断平台,补足农村资源缺口

2. 政策精细化:将青少年近视防控效果与医保额度动态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3. 生命周期覆盖:探索中老年近视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早筛路径,衔接慢病管理体系

眼健康作为国民健康的核心指标,需持续推动“防治结合、医防融合”模式,使疫情常态化时期的近视管理,从单一的视力矫正升维至全生命周期的视觉质量管理。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