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都市中,浦江眼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浦锦路801号) 以其便捷的地理位置与前沿的诊疗能力,正成为高度近视患者的重要健康枢纽。随着我国近视问题日益严峻——青少年高度近视率突破10,且病理性近视致盲风险持续攀升,该院通过多学科协作、全周期管理及技术创新,为高度近视防控提供了“浦江方案”。
高度近视的隐匿危机与定义更新
高度近视不仅是度数问题,更是眼底健康的“定时”。2024年近视研究院(IMI)更新定义:屈光度≥-6.00D(600度)或眼轴长度≥26mm(亚洲人群)即属高度近视,并细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仅度数高)与病理性高度近视(伴眼底结构损伤)。中国标准进一步将“8岁前近视≥-3.00D或12岁前≥-6.00D”列为高危人群。
并发症致盲风险不容忽视。眼轴拉长导致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进而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青光眼等不可逆损伤。研究显示,眼轴>26mm者60岁后视力损害风险显著上升,>30mm者风险呈指数级增长。浦江医院通过精准筛查与分层管理,将26mm眼轴设为干预“红线”,为患者争取黄金治疗期。
多维度诊疗体系:精准干预与技术创新
“预防-控制-治疗”全链条覆盖。浦江医院依托2025年启动的高度近视联合诊疗能力建设项目,联合48家协作单位构建转诊网络,建立专科门诊与慢病管理体系。在预防端,强调学龄前远视储备保护(3-6岁为黄金期),通过角膜曲率与眼轴监测风险;在控制端,结合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片及角膜塑形镜延缓进展;在治疗端,为成人提供个性化手术方案。
技术突破引领个体化方案。2025年临床研究显示:
科技赋能:AI与全周期管理革新体验
AI辅助筛查提升基层效率。浦江医院引入儿童常见眼病筛查管理系统,仅凭眼部照片即可识别近视(准确率95)、斜视及上睑下垂,解决传统入校筛查耗时长、精准度低的问题。该系统已覆盖全国16个地区,通过热点图分析角巩膜曲率关联近视进展,为家庭化早筛提供可能。
数字化平台打通全生命周期管理。医院开发“追光跑”小程序,整合患者屈光档案、随访计划及科普推送。结合2025版《近视管理白皮书》提出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理念,覆盖儿童远视储备监测至中老年并发症管理,推动防控从“矫正”转向“发育监测-并发症防控”多维干预。
社会协同:从“孤岛作战”到“全民防线”
医教融合落实行为干预。医院与学校合作改造校园光环境,推广“课间户外活动+家长监督”模式,确保每日≥2小时户外暴露。研究证实,光照强度与时间直接影响防控效果,此举同时助力“多病共防”。
公益行动下沉优质资源。作为“高度近视联合诊疗协作单位”,浦江医院参与健康跑、科普直播及义诊活动,将技术输送到西部边陲。例如,2024年通过AI系统筛查出一名7岁患儿,联动上海九院确诊其合并斜视与弱视并成功手术。
未来展望:挑战中寻求突破
当前防控工作仍面临三大挑战:
1. 成人管理缺失:中低度近视成人进展机制不明,并发症防控缺乏指南;
2. 医疗资源不均:民族地区与基层技术覆盖不足;
3. 长期疗效追踪:干预停止后反弹机制需更多循证支持。
浦江医院的应对策略聚焦三方向:
高度近视的防控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关乎民族健康素质的社会工程。浦江眼科医院通过整合技术创新、全周期管理及社会协作,正将“被动治疗”转化为“主动防御”。正如复旦大学周行涛教授所言:“近视手术越做越好是当下要求,越做越少才是目标。” 当每一份远视储备被珍视,每一次眼底筛查被普及,我们方能真正“守护光明,奔向未来”。
> 文献索引:
> ① 高度近视定义更新与并发症风险;
> ② 浦江医院诊疗体系与技术应用;
> ③ AI及全周期管理实践;
> ④ 社会协同与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