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县这片红色热土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成为关乎民生健康的重要议题。疾控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1.2。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红安县人民医院作为县域三级综合医院和医共体总院,肩负起近视防治的重任,通过整合眼科诊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深化健康宣教,为县域居民构筑起一道坚实的视力健康防线。
综合防控体系
红安县人民医院依托医共体建设,构建了覆盖全县的近视防控网络。作为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和卒中中心认证单位,医院将眼科服务纳入区域医疗规划,强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眼科设置,响应“十四五”眼健康规划中“每个地级市至少1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眼科”的要求。通过联合乡镇卫生院开展儿童视力筛查,建立0-18岁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实现早筛早诊。2024年安徽省监测数据显示,此类干预覆盖852所学校逾25万学生,有效降低了高度近视转化率。
医院同步推进“家校医”协同机制。联合教育局开展校园采光改造,确保教室照明符合4000K全光谱标准;组织专家进校园普及“20-20-20”用眼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并推广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的“阳光处方”。这些举措源于循证医学证据:自然光照可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
特色干预手段
针对不同阶段近视患者,医院实施分层干预方案。对初发低度近视儿童,优先采用光学矫正手段。引入离焦型框架镜(DIMS镜片),通过周边离焦技术延缓眼轴增长。临床研究证实,该技术可使近视进展速度减缓60。对于年进展≥0.75D的快速进展型患者,则启用角膜塑形术(Ortho-K)联合0.01低浓度阿托品的“双干预模式”,该方案被近视研究所列为中高风险患者核心策略,可显著抑制近视年增幅达45。
医院注重技术安全质控。严格执行角膜塑形镜验配标准,要求屈光度、角膜曲率等参数误差≤0.25D;配备共焦显微镜监测层间感染风险,避免如严重DLK(弥漫性层间角膜炎)等并发症。同时建立用药随访体系,针对阿托品可能引发的畏光、调节麻痹等副作用,创新性地采用“治疗假期”方案(冬季暂停用药),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提升耐受性。
健康管理闭环
创新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将代谢健康与近视防控结合。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通过胰岛素生长因子途径加速眼轴伸长,而肥胖儿童近视发生率比正常体重儿童高40。门诊推出中医穴位埋线减肥等特色疗法,并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护眼膳食方案,如胡萝卜、蓝莓等紫色蔬果,助力从代谢层面防控近视。
开发数字化管理工具。引入AI视力筛查设备,实现屈光度、角膜曲率等指标的30秒快速检测;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用眼距离与时长,当阅读距离<30cm或连续用眼超时,系统即时向家长推送预警。此举将传统“一年一检”升级为实时行为干预,使近视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协同网络建设
作为医共体总院,医院积极联动专科资源。2025年5月与武汉市中心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引入眼底照相等先进技术,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近视并发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与红安爱尔眼科医院建立转诊通道,对疑难高度近视患者(如角膜薄不宜激光手术者)提供屈光晶体植入术等技术支持,弥补县域技术短板。
强化基层能力建设。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为乡镇卫生院提供技术指导;制作《眼镜的告白——近视防控误区解读》等科普动画,提升家庭认知水平。数据显示,家长眼健康知识知晓率每提高10,儿童近视干预依从性可提升27。
总结与展望
红安县人民医院通过构建“预防-筛查-干预-管理”的综合防控模式,为县域近视防治提供了范本。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分层干预手段、跨专科协作的资源整合,以及数字化赋能的健康管理闭环。当前仍面临基层眼科医师短缺、长期随访机制待完善等挑战。未来需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扩大眼科医师队伍(全国仅4.7万名),二是建立近视生物标志物数据库以实现精准,三是探索基因疗法等新技术对病理性近视的阻断潜力。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为“追光少年”守护更清晰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