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医生讯息 >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近视综合防治策略探索与实践成效研究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近视综合防治策略探索与实践成效研究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小澳ao 上传提供

发布: 300 评论

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高度近视并发症威胁国民眼健康的背景下,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以“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融合公卫筛查、精准干预、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体系。依托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其近视防控工作不仅覆盖基层社区,更在复杂病例诊疗领域实现突破,成为西北地区近视防治的重要力量。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近视综合防治策略探索与实践成效研究

一、公卫筛查:筑牢校园防控线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率先推行“医校联动”模式,组建“眼科党支部追光突击队”,深入校园开展大规模公益筛查。2025年3月,该团队仅用3天完成大学南路小学三个校区共7140名学生的视力检测及验光筛查,并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云端实时处理。家长通过扫码即可获取检查报告及个性化防控建议,大幅提升干预效率。

筛查数据显示,通过持续的健康科普与家校协作,该校学生近视率较上年度显著下降0.76-5.4,超额完成“年近视率下降0.5”的目标。这一成果印证了张坚主任提出的防控策略:通过定期眼轴监测(每3-6个月)、户外光照时长保障(每日≥2小时)及用眼习惯矫正的三级干预,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二、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

针对高度近视(眼轴≥26mm)人群,科室重点防控两大高风险并发症:青光眼与白内障。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青光眼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3-5倍,机制主要与眼轴延长导致的视神经牵拉损伤、房角结构异常相关。为此,科室建立专项档案,通过频域OCT监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检查及24小时眼压曲线评估,早期识别青光眼病变。

在白内障治疗领域,2023年陕西省眼科医院牵头开展囊袋张力环(CTR)植入联合人工晶状体计算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眼轴≥27mm的高度近视患者,CTR可稳定术后屈光度,使屈光状态提前至术后1周趋于稳定(未植入组需1个月),且不影响Barrett Universal Ⅱ、Hill-RBF 2.0等新一代计算公式的准确性。该成果为超长眼轴患者的精准屈光矫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三、技术创新:复杂近视矫正突破

在手术技术层面,科室针对特殊人群需求实现两项突破:其一,2022年完成首例ICL(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解决超高度近视(>1500度)且角膜薄患者的矫治难题。该技术将0.05mm超薄晶体植入虹膜与晶状体间隙,规避了激光手术的角膜损伤风险,且具有可逆性优势。

其二,联合应对屈光手术后白内障难题。针对30年前接受RK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患者,因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瘢痕化导致白内障手术难度倍增的问题,团队借鉴西安市第四医院王从毅主任的经验,采用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联合精准生物测量,成功解决此类患者术后屈光误差问题。此类案例标志着陕西眼科在复杂近视相关并发症治疗领域步入国内前列。

四、学术引领:推动区域防控标准化

作为陕西省近视防控技术输出中心,医院积极参与标准化体系建设。2023年6月联合主办“陕西省近视防控新进展继续教育培训班”,发布蝶适多焦软镜(DISC)多中心临床数据。研究证实,该技术通过九环同心圆离焦设计,可使早期干预人群高度近视发生率降低90。

同步推进政策转化,落实《陕西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一方面建设县域近视防控网络,目标2025年实现基层就诊率65以上;另一方面开展“近视防控技术下沉计划”,通过培训县级医生掌握角膜塑形镜验配、视功能训练等适宜技术,缩小城乡防控资源差距。

总结与展望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防治体系,以“筛查端口前移、并发症精准干预、技术下沉基层”为特色,彰显了公立医院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其校园筛查模式显著降低儿童近视发生率,高度近视并发症诊疗技术填补区域空白,而ICL及复杂白内障手术则代表临床前沿突破。

未来挑战仍存:一方面需探索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的分子机制关联,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应深化终身视力健康管理,如建立RK术后患者30年随访数据库。正如张坚主任所强调:“近视防控需贯穿全生命周期,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方能为患者守住光明未来。”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