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近视是系统性工程,医院作为专业医疗和技术核心机构,需采取多维度策略,结合预防、筛查、诊疗和长期管理。以下是医院应重点实施的措施及实践建议:
️ 一、构建分级预防干预体系
1. 近视前驱期(远视储备保护)
医院应主动联合社区/学校,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筛查,重点监测远视储备量(如4岁应有约200度远视储备)。对储备不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如调整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等。
实践建议:开设“远视储备专项门诊”,提供家庭护眼指导手册。
2. 近视发展期(控制度数增长)
3. 高度/病理性近视期(并发症防控)
建立高度近视专病门诊,定期进行眼底照相、OCT等检查,筛查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风险。对并发症患者制定手术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二、优化专业诊疗服务流程
1. 标准化筛查与建档
2. 精准化矫正与治疗
3. 高风险人群转诊机制
对筛查中发现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年近视进展>50度的儿童,开通绿色通道转诊至眼科专科。
三、强化科研与技术创新
1. 开展临床研究:牵头多中心研究验证新型干预措施(如红光疗法、新型角膜接触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技术应用转化: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眼底影像分析,提升病理性近视的早期诊断率。
四、深化健康教育与社会协作
1. 院内科普体系化
2. 多部门联动
关键行动总结表
| 干预环节 | 核心措施 | 目标人群 |
| 一级预防(未近视) | 远视储备筛查+户外活动推广 | 0~6岁儿童 |
| 二级预防(低度近视)| 角膜塑形镜/离焦眼镜+低浓度阿托品 | 7~18岁青少年 |
| 三级预防(高度近视)| 每半年眼底检查+并发症治疗 | 近视≥600度者 |
| 全域支持 | 电子档案共享+家校医联动宣教 | 全年龄段 |
实施要点
医院需整合“预防-诊疗-长期管理”全链条服务,通过技术标准化、流程协同化和科普精准化,实现从“治已病”向“防未病”的转型。政策依据卫健委《近视防治指南(2024版)》及疾控局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