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初步问诊与视力检查,问诊:医生会询问用眼习惯、病史、家族遗传、现有眼镜度数及不适症状等,以评估风险因素[[22][145]]。视力表测试: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5米距离)检测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记录如“4.8”“5.0”等数值(对应旧标准的0.8、1.0)[[1][145][160]]。儿童注意:对3岁以...
1. 初步问诊与视力检查
问诊:医生会询问用眼习惯、病史、家族遗传、现有眼镜度数及不适症状等,以评估风险因素[[22][145]]。
视力表测试: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5米距离)检测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记录如“4.8”“5.0”等数值(对应旧标准的0.8、1.0)[[1][145][160]]。
儿童注意:对3岁以上儿童可能采用图形视标(如“E”字或动物图案),便于配合[[41][160]]。
2. 客观验光:电脑验光仪初筛
操作:患者下颌固定于仪器,注视视标,仪器自动发射红外光测量屈光状态,验光单[[1][3][11]]。
验光单解读:
R(右眼)/L(左眼):区分双眼数据。
S(球镜):“-”为近视度数(如“-3.25”表示325度近视)。
C(柱镜):散光度数(如“-1.50”表示150度散光)。
A(轴位):散光方向(0°~180°)。
PD(瞳距):双眼瞳孔间距,影响镜片光学中心定位[[3][53]]。
注意:电脑验光结果仅为参考,不可直接配镜,因可能受调节痉挛(假性近视)干扰[[3][33]]。
️ 3. 主观验光:综合验光仪精细调整
雾视放松:先让双眼处于轻度模糊状态,放松睫状肌。
球镜度数确定:通过红绿测试(比较红绿背景视标清晰度)调整球镜,使红绿视标清晰度一致[[12][22]]。
散光精调:使用交叉圆柱镜确定散光轴位和度数,通过翻转镜片比较清晰面[[12][22]]。
双眼平衡:确保双眼视力协调,常用偏振片或棱镜分离法测试。
4. 散瞳验光(儿童/青少年必选)
适用人群:16岁以下青少年、调节力强或疑似假性近视者[[1][33][34]]。
方式:
快速散瞳:滴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6~8小时恢复,适合大龄儿童[[33][34]]。
慢速散瞳:用阿托品眼膏连用3天,恢复需2~3周,适用于幼儿、斜弱视患者[[33][34]]。
作用:麻痹睫状肌,排除调节性近视,获得真实屈光度[[33][41]]。
5. 眼部健康与功能评估
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晶状体等前节结构,排除炎症或病变[[133][134][160]]。
眼压测量:喷气式眼压计筛查青光眼风险(无痛)。
眼底检查:散瞳后检视视网膜、视神经,高度近视者需重点排查眼底病变[[133][155]]。
视功能测试:包括立体视、色觉、眼位及调节力评估,确保双眼协调[[133][155]]。
6. 试戴与处方确定
试戴调整:根据验光结果试戴镜片,模拟日常用眼(远眺、阅读),确认舒适度与清晰度[[22][134]]。
处方开具:结合年龄、职业(如长期看电脑需预留调节空间)、视功能结果,给出个性化配镜方案[[3][22]]。例如:
儿童可能保留部分远视储备(+50~+100度)延缓近视发展。
高度近视者需注意镜片边缘厚度和像差控制。
⚠️ 注意事项
1. 儿童定期检查:建议每6个月复查,近视进展快者需加强监测[[41][155]]。

2. 假性近视鉴别:青少年视力下降未必是真性近视,需散瞳验光确认[[33][41]]。
3. 仪器局限性:角膜塑形镜佩戴者、白内障患者等,电脑验光误差较大,需结合人工检影等其他方法[[11][46]]。
总结流程表
| 步骤 | 核心操作 | 目的 |
| 问诊与视力筛查 | 病史询问 + 视力表测试 | 初步判断视力问题 |
| 电脑验光 | 仪器自动测量屈光度 | 提供客观参考数据 |
| 综合验光仪精调 | 球镜/散光调整 + 双眼平衡 | 主观舒适度 |
| 散瞳验光(必要时) | 药物麻痹睫状肌后验光 | 排除假性近视,获取真实度数 |
| 眼部健康检查 | 裂隙灯、眼压、眼底检查 | 排除器质性病变 |
| 试戴与处方 | 模拟日常用镜 + 个性化参数调整 | 确保佩戴舒适且符合生活需求 |
> 示例:一名12岁学生检出裸眼视力4.6,电脑验光S=-2.50,散瞳后S=-1.75,确认为125度真性近视+50度假性成分,终处方-1.75D并建议增加户外活动[[33][41]]。
医院验光不仅测度数,更通过多维度评估干预方案。若结果异常(如矫正视力不达标),可能提示弱视、眼底病等需进一步诊治[[4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