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科普知识 > 璧山区人民医院近视中心致力于近视防控与治疗提供专业眼科服务

璧山区人民医院近视中心致力于近视防控与治疗提供专业眼科服务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ysstar 上传提供

发布: 233 评论

在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眼科诊室,一名小学生正通过VR设备体验“近视模拟世界”——模糊的视野让他惊呼“看不清黑板了”。这种沉浸式科普是该院近视防控的创新缩影。作为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璧山区近视防控中心与视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该科室年均门诊量超5万人次,儿童青少年近视干预占比超40。面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的严峻形势,璧山模式正以“科技+体系化干预”探索破解之道。

璧山区人民医院近视中心致力于近视防控与治疗提供专业眼科服务

科学防控体系

璧山区的近视防控核心是三级筛查网络。医院依托德国ZEISS IOL Master 700生物测量仪、角膜地形图仪等设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联合学校开展入校筛查,实现“早筛-预警-转诊”闭环。2023年卫健委“启明行动”强调关口前移,该院响应实施暑期专项计划,针对用眼习惯失衡高发期,通过视功能训练室和验光中心提供干预方案。

同时推行差异化干预策略:对未近视儿童以远视储备监测为主,75度以下低度近视者采用行为干预,75度以上则联合光学矫正。研究证实,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离焦状态存在显著差异,需个性化方案。科室副主任医师高煦指出:“防控需结合生物学参数与用眼行为,例如周边离焦量与眼轴增长正相关,这指导了离焦镜片的适配。”

技术创新应用

精准诊断设备是干预基础。科室引进美国ALCON Legion超声乳化仪、前后节OCT等千万元级设备,可量化视网膜周边离焦状态——这对近视进展至关重要。蔡莹等研究表明,屈光参差儿童高度数眼多呈远视性离焦,而低度数眼呈近视性离焦,该发现直接指导了临床中角膜塑形镜的选择。

治疗手段呈现多元化。除常规框架镜与角膜塑形镜外,科室开展微创斜视手术、视功能训练,并通过强脉冲激光治疗干眼并发症。针对病理性近视的眼底病变,探索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并与中医科协作研究黄芩苷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法。高煦团队更将VR技术融入科普教育,让学生直观理解近视成因,提升自主防控意识。

多级防控网络

璧山模式突破“单点医疗”,构建区域协同平台。作为西南眼科联盟单位,该院联动基层卫生中心,通过下沉培训提升初级眼保健能力。2024年《巴南区公共卫生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提出“1+4+26+N”三级疾控体系,璧山同步推进类似框架:以区医院为核心,4家二级医院为枢纽,覆盖乡镇卫生院与学校卫生室。

家庭-学校-医院联动是关键环节。科室开设“家长课堂”,指导家庭光环境改造、户外活动监督;联合学校落实课间远眺、光照强度监测。高煦强调:“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是性价比高的防控措施,球类运动追踪可有效锻炼睫状肌”。数据显示,参与联动管理的学生近视年增长率下降约15。

科研转化突破

临床研究直指难点。科室团队参编专著4部,近三年发表SCI论文20篇,高影响因子15.483。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研究氧化铜纳米颗粒抑制病理性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结合代谢组学分析,探索白杨素靶向LDHA阻断PI3K信号通路的治疗潜力,为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

转化成果加速落地。团队获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已转化。高煦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周边离焦理论应用于角膜塑形镜个性化设计。与重庆医科大学合作培养硕士、住培医师,连续两年获院级“科研创新团队”称号。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璧山模式成效显著,仍面临难点:其一,农村家庭防控意识薄弱,需通过AI视力筛查车等移动设备扩大覆盖;其二,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病变仍需突破性治疗手段。未来方向包括:深化离焦机制研究以优化光学干预;推广“双处方”制度(医疗处方+健康行为处方);探索公共卫生医师参与校园近视管理的新路径。

璧山区人民医院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整合“精准诊断-个性干预-全域协作”链条,其内核是以科技为矛、以体系为盾。从VR科普唤醒健康意识到多光谱视网膜地形图指导临床决策,从单科室手术到三级网络覆盖,每一步都印证了“防大于治”的核心逻辑。正如眼健康规划所倡导的——唯有让家庭、学校、医院、结成“视光共同体”,方能守住孩子们清晰的“视界”未来。

> 数据洞察:科室年手术量超3000台,其中80为三四级手术;

> 创新足迹:获专利3项,将周边离焦理论应用于本地化临床路径。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