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市眼科医疗版图中,柳州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柳州中医院”)凭借其中西医协同治疗理念与现代化技术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成为近视矫正领域的重要力量。作为拥有65年历史的三甲医院,其眼科汇聚616名医师资源,构建了覆盖术前评估、精准手术、术后调理的全周期近视管理服务体系。在近视手术日益普及的当下,该院将传统中医体质调养与现代屈光技术结合,为患者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实现了“手术精准性”与“长期眼健康”的双重保障。
融合诊疗: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协同
柳州中医院的核心优势在于将中医整体观融入近视治疗全流程。术前阶段,通过脉诊、舌诊等中医辨证方法评估患者体质,针对性调节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等基础状态,提升手术耐受性;术中采用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等设备实施激光矫正;术后则结合中药熏蒸、穴位刺激及膳食指导,缓解干眼症、视疲劳等常见术后不适。
这种协同模式显著提升了长期疗效。2025年柳州健康科普技能大赛中,该院展示的案例证实:接受中西医联合干预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评分较单纯手术组提高23,角膜修复周期平均缩短2.3天。卫健委“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特别指出,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近视防控及术后康复中具有独特应用价值,而柳州中医院的实践正是这一方向的先行探索。
技术配置:精准手术设备赋能安全底线
在硬件层面,医院持续引入前沿技术以保障手术安全性。除全飞秒激光平台外,还配置了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系统、OCT血流成像仪等设备,实现角膜厚度微米级监测和手术方案动态优化。2025年4月,该院参与承办的广西微创全飞秒新进展学习班中,展示了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系统(VISULYZE 4.0)的临床应用,该系统可基于百万级手术大数据个体化愈合反应,将散光矫正误差控制在±5°以内。
技术迭代直接提升临床指标。据区域眼科质量报告显示,该院近年近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8,显著优于行业均值(1.5-2),术后裸眼视力≥1.0的患者占比达98.7。技术的可靠性尤其吸引对视觉质量要求高的特殊职业群体,如警校考生、艺术从业者等,2025年高考季期间,该院逾40手术量为此类需求人群。
人才梯队:专业化团队构建技术护城河
医院眼科通过“内培外引”强化人才厚度。内部建立显微手术培训中心,要求主治以上医师每年完成动物眼实操训练≥50例;外部与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深圳市眼科医院等建立专家共建机制,定期开展复杂病例会诊。2025年“复明18号”项目培训会上,该院团队发表的《全飞秒术中异常处理标准化流程》被列为广西基层医师培训教材,彰显技术输出能力。
学科带头人深度参与区域技术革新。屈光手术专科主任作为柳州市获得德国蔡司全飞秒认证的医师(2022年),主导推动桂中地区首例微创ICL联合角膜交联术,解决高度近视合并角膜薄患者的治疗难题。团队近三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相关研究5篇,其中《黄芪多糖对激光术后角膜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为中医辅助疗法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公益行动:全域眼健康网络惠及基层
超越医疗服务范畴,医院积极构建区域眼健康生态。作为柳州市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指导中心,近三年深入32所中小学开展视力筛查,建立超10万份屈光档案;联合市红十字会设立“光明基金”,为农村留守儿童及老年白内障患者提供公益手术逾600例。
2025年“爱眼日”期间,医院发起“侗乡护眼行动”,携带便携式验光设备及AI眼底相机深入三江县域,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提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费筛查,单日服务量超800人次。这类公益实践与医院“未病先防”的中医理念一脉相承,将近视防治关口前移至社区场景。
未来展望:从技术升级到生态构建
面对近视防控新挑战,柳州中医院计划沿三个方向突破:一是研发中西医结合术后护理标准化方案,建立药膳、针刺、艾灸等技术的疗效评价体系;二是深化与蔡司医疗等企业的技术合作,引入近视AI模型,实现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早期干预;三是依托“复明18号”流动手术车项目,将优质服务延伸至边境县域(如2025年中越边境白内障治疗项目),践行“一带一路”医疗合作。
眼科领域李敏教授在2025年广西眼科学术会议上强调:“未来十年眼健康的竞争,将是医疗服务生态链的竞争。柳州中医院的中西医融合模式及全域覆盖实践,为地市级医院提供了有价值的范式。”
> 纵观柳州中医院的近视手术发展之路,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指标的提升,更在于通过中医“整体观”重塑了近视治疗的逻辑框架——将单一矫正行为转化为涵盖体质调理、精准手术、长期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这或许正是现代眼科走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关键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