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小学生近视率超过25,初中生近70,高中生达85,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能否在正规医院治疗近视”成为公众焦点。需明确的是,近视虽不可逆,但可通过科学手段有效矫正与管理。正规医院凭借综合诊疗能力、严格质控体系及个性化方案,为患者提供从非手术干预到手术的完整解决方案。
多元化矫正手段的科学适配
非手术疗法是近视管理的基础。框架眼镜作为传统的矫正方式,需通过专业验光匹配度数、瞳距及脸型参数,确保光学中心与瞳孔对齐,避免视疲劳。角膜塑形镜(OK镜)则是一种创新性选择:夜间佩戴暂时重塑角膜形态,白天可获清晰视力,尤其适用于8岁以上、近视600度以下的青少年。但需严格遵循复查要求,如佩戴后第1天、1周、1个月定期检查,以防角膜损伤或感染。
手术治疗适用于成年且度数稳定的患者。激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矫正视力,包括:
对于高度近视(1800度以下)或角膜过薄者,ICL晶体植入术成为优选。该手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不切削角膜,具可逆性。北京朝阳医院陶勇教授指出,术式选择需结合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个性化指标。
规范化流程保障医疗安全
术前筛查是手术安全的核心屏障。正规医院要求患者满足四大条件:年满18岁、近两年度数稳定、无活动性眼病及全身禁忌症。检查涵盖20余项,如电脑验光、角膜地形图、眼底散瞳检查等,以排除圆锥角膜、青光眼等隐匿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眼球发育未成熟,屈光度不稳定,严禁手术干预。
术后管理直接影响疗效可持续性。患者需经历阶梯式康复:
研究显示,全飞秒手术并发症概率低于1,但仍有干眼、眩光等短期症状,需通过人工泪液及避光措施缓解。深圳市眼科医院数据显示,严格执行随访的患者5年内视力回退率不足5。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针对未成年人,正规医院侧重“防控结合”。行为干预是首要举措:浙江大学孙雯教授强调,每日2小时户外日光暴露可延缓近视发展,同时需纠正读写姿势(眼距书本33cm)。医疗干预方面,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被证实可缓解睫状肌痉挛,延缓近视进展,但须在医生监控下使用以防瞳孔散大副作用。
角膜塑形镜(OK镜)作为防控利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爱尔眼科等机构要求验配机构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通过14项专业检测镜片。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OK镜可使青少年近视年增长度数降低50-60,但镜片超期使用(>1.5年)可能导致角膜点染,必须定期更换。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层面持续推进眼健康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眼科,县域普及白内障复明手术,并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网络。目标到2025年,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0,有效屈光不正矫正率(eREC)显著提升。
未来研究方向聚焦技术创新与慢病管理。光化学疗法等非手术矫正技术进入临床前阶段,有望通过激光改性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替代传统切削。探索三级医院-社区联动的终身眼健康档案,加强对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监测。
正规医院是近视科学管理的核心阵地,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激光手术等阶梯化方案,更体现在严谨的适应证把控、标准化操作及终身健康管理。近视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行为干预(如增加户外活动)、规范医疗矫正及定期眼底监测,可有效阻断其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患者需破除“摘镜即治愈”的误区,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与年龄、眼部条件及生活需求匹配的方案,方能在清晰视界与健康安全间获得平衡。
> 用眼小贴士:18岁以下青少年每用眼40分钟,远眺窗外5分钟;成年高度近视者每年需散瞳查眼底,防范视网膜裂孔——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实则是比手术更基础的眼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