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作为福建省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三甲公立医院重点科室,汇聚了以庄静宜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16人专业团队,其中高级职称专家占比超60。团队在近视诊疗领域具备扎实的临床功底,庄静宜主任擅长老中青全年龄段近视矫正手术,尤其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方面经验丰富;辛奕菁主任则专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精通角膜塑形镜验配和屈光手术并发症处理;罗陈川主任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高度近视并发症诊疗上建树突出。科室配置了前沿设备,如血流OCT、超广角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欧堡)、角膜地形图等,为近视患者提供从基础筛查到复杂手术的全周期硬件支持。
多维度技术覆盖是科室的核心优势。针对不同年龄段及近视类型,团队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青少年群体以角膜塑形镜和视觉训练为主,延缓近视进展;成人则依托准分子激光、全飞秒等技术开展个性化矫正手术。2025年福建省引入新一代全飞秒SMILE Pro技术后,厦门虽由眼科中心率先完成首例手术,但医院凭借成熟的术前评估体系(包括角膜生物力学分析、干眼测试及医学验光)和术后随访网络,保障了近视手术的长期安全性。
近视防治体系全程守护
科室构建三级预防体系:一级预防聚焦早期干预,通过幼儿园及中小学视力筛查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结合《近视防治指南》推荐方案,倡导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二级预防强调精准控制,对近视进展迅速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如低浓度阿托品、针灸联合视觉训练,有效降低高度近视转化率;三级预防针对并发症管理,通过OCT监测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预防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致盲风险。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管理是防控关键。团队基于福建省流行病学调研成果(显示省内青少年近视率超70),开发了风险模型,综合遗传因素、用眼习惯及环境参数制定干预方案。科室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依托院内眼健康档案系统,实现患者屈光状态动态追踪,2025年数据显示建档青少年近视年增长率降低12。
跨界协作构建防控网络
响应"-医院-学校-家庭"四位一体防控战略,科室牵头厦门市校园眼健康计划,与30余所中小学共建视力监测站,每年提供免费筛查超2万人次。同时联合厦门眼科中心等机构发布《高考志愿填报视力指南》,解析军事、航空等专业视力门槛,为近视考生提供报考决策支持。
科室积极整合中西医资源提升疗效。参考《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团队创新性开展耳穴压丸联合视觉训练,改善调节滞后问题;推广中药熏蒸缓解干眼症状,相关成果获2025年ARVO眼科研讨会展示。通过社区讲座及新媒体平台普及"20-20-20"护眼法则,覆盖受众超10万人,推动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转变。
科研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团队聚焦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人工智能模型优化,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十年屈光档案数据,探索近视进展的生物标志物;二是微创手术技术升级,计划引进全飞秒PRO设备提升矫正精度。2025年参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点课题《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西医干预路径》,探索中医药抑制近视并发症的新机制。
针对当前防控挑战,科室提出三方面规划:1) 扩大农村地区筛查覆盖,缩小城乡近视率差异(福建省农村青少年近视率较城市低9.2);2) 深化光学生物测量研究,建立角膜塑形镜个性化设计标准;3) 探索基因治疗在先天性高度近视的应用前景。
总结与建议
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三级预防体系及跨界资源整合,构建了涵盖"筛查-干预-治疗-随访"的近视防控生态链。其核心技术优势体现在精准手术矫正(尤其是复杂病例处理)及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2025年数据显示手术并发症率低于0.1,青少年近视年增长度数控制在50度以内。
面向未来,建议从三方面强化防治工作:政策层面推动户外运动纳入学校课程刚性要求;技术创新需加快低成本筛查设备研发,惠及农村地区;公众教育应着力破除"重治轻防"观念,建立终身眼健康管理意识。个人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学龄儿童每日保证日光暴露≥2小时;近视人群每半年接受OCT及眼轴检查;拟手术者选择具备规范化术前评估体系的医疗机构。唯有通过系统性社会协作,方能遏制近视高发态势,守护全民视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