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一款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正式获得药监局上市批准,成为拥有“国药准字”批号的儿童近视防控处方药。消息一出,各地医院视光门诊咨询量激增,许多家长急切询问:“这种‘近视神药’医院能开吗?”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迫切需求——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超过50,且高度近视导致的视网膜病变风险逐年攀升。这款眼药水并非随意可购,其开具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一、政策规范:合法获取渠道与处方限制
院内处方是合法途径。根据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属于处方药,需凭执业医师处方在医疗机构药房获取。例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明确要求:患者需先经近视防控科或斜弱视科医生面诊评估,排除禁忌证后方可开具,普通综合门诊无权提供。
互联网销售已被明令禁止。此前,部分院内制剂曾通过线上渠道流通,但存在处方审核不严、保存条件不佳等风险。2025年新版《中国药典》进一步强化药品流通监管,明确要求“低阿”需在医师全程监控下使用。湖北等地还将此类药品纳入医保长期处方管理,但单次处方量长不超过12周,且需定期复诊评估。
二、临床适用:谁能用?如何用?
适用人群有严格限制。该药物主要面向6-12岁、近视100-400度的儿童,且需排除青光眼、高眼压或药物过敏史等禁忌证。研究显示,此类患儿使用后近视进展速度平均减缓50-60,但小于6岁儿童需更密集的随访监测。
使用方法需专业指导。以山东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为例:用药初期需每天1滴,持续7天后再验光调整方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畏光、视近模糊等反应,通常1-2周内缓解,若持续不退需停药。值得注意的是,该药仅能延缓近视发展,不能治愈近视或逆转已形成的度数。
三、风险防控:专业评估的必要性
禁忌证筛查是安全底线。临床数据显示,约5的儿童因房角狭窄、瞳孔阻滞等青光眼高危因素被禁用阿托品。例如,河北邢台眼科医院要求用药前必须完成眼压、前房深度等检查,确保无潜在风险。对药物成分过敏者可能出现结膜炎、皮肤潮红甚至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
随访机制不可或缺。中山眼科中心杨晓教授强调:“用药后需每3个月复查眼轴、屈光度及眼底状况。”若一年内度数增长仍超50度,需联合离焦镜或角膜塑形镜等光学干预手段。盲目增加药物浓度(如改用0.05阿托品)可能引发严重畏光或停药后反弹,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
四、综合防控:药物仅是“三驾马车”之一
近视管理需多维度协同。卫健委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明确将“光学矫正+行为干预+药物控制”列为核心策略。例如,使用阿托品的需保证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并调整阅读距离和照明环境。
家长误区亟待纠正。部分家长视其为“神药”,忽略基础视力矫正。事实上,未佩戴合适眼镜的近视儿童,使用阿托品效果显著降低。专家呼吁,12岁以下儿童应优先验配框架眼镜,再评估是否需要药物辅助。
五、未来展望:规范化和可及性提升
药品供应体系逐步完善。随着“低阿”正式纳入《医保目录》,其价格从代购市场的每盒400元以上降至298元(30支/盒),减轻了长期用药负担。预计至2025年末,全国90以上的三甲医院眼科可规范提供该药。
个性化治疗是研究方向。目前多家机构正探索基因检测与用药反应关联性,旨在实现“浓度化”。例如,对胆碱能受体敏感人群可能适用0.02剂量,以减少副作用。长效缓释滴眼液、纳米载体技术等新型制剂也在临床试验中,有望解决每日滴药的依从性问题。
防近视眼药水在医院可以开具,但其使用是一条科学而谨慎的道路。从政策规范到临床适配,从风险规避到综合干预,每一步都需医患共同决策。家长需明确三点核心认知:其一,阿托品是控制工具而非治愈手段;其二,用药安全离不开严格随访;其三,近视防控终倚仗“户外活动+用眼习惯+医疗干预”的三维合力。未来,随着《“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的推进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儿童青少年或将迎来更、更便捷的近视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