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医疗版图中,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作为省级区域性医疗中心,凭借三级甲等医院的综合实力与专科化建设,已成为近视防控与矫治的重要枢纽。该院区依托3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优势,将眼科诊疗与现代视光技术深度融合,不仅拥有PET-CT、3.0T磁共振、128排CT等近5.2亿元的先进设备支撑,更汇聚了包括8名一级主任医师、34名二级主任医师在内的多层次专家团队,其中博士、博士后达80余人。这种“技术+人才”的双引擎模式,为近视患者提供了从基础验光到高精度手术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多维度近视矫正技术体系
东津院区建立了阶梯式近视矫正技术库。针对不同度数及角膜条件的患者,提供全飞秒激光(SMILE)、ICL晶体植入术等主流术式。全飞秒技术利用德国蔡司VisuMax系统,通过2mm微切口取出基质透镜,矫正范围覆盖200-2000度近视,其无瓣设计显著降低角膜生物力学损伤;而针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以上)或角膜薄的患者,则采用ICL晶体植入术,通过在眼内注入特制人工晶体实现视觉重建,兼具可逆性与视觉质量优势。
为确保技术精准落地,医院严格执行分层评估机制。术前依托角膜地形图、眼轴测量、泪膜分析等20余项检查构建“眼健康画像”,结合患者用眼场景个性化设计方案。例如针对运动员、程序员等职业群体,抗疲劳视觉优化方案;对合并干眼症者优先选择全飞秒而非传统LASIK,避免术后干眼加重风险。这种精细化操作使该院近视手术稳定在98以上,术后高阶像差控制达国内先进水平。
全生命周期近视防控网络
医院创新性提出“防控端口前移”策略。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院区与教育局合作建立中小学生眼健康档案,通过校园直通车开展年度视力筛查。技术团队采用云平台动态追踪屈光发育曲线,对近视早发儿童启动低浓度阿托品干预临床试验(源自何氏眼科技术转化),并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与视功能训练,实现年近视增长率降低50的阶段性成果。
针对中高度近视人群,医院构建了并发症防控体系。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裂孔、青光眼等病变风险较常人高10倍。为此,院区开设高度近视专病门诊,配备超广角眼底相机与OCT血管成像技术,每半年随访监测豹纹状眼底、玻璃体混浊等病变征兆。数据显示,该措施使高度近视群体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下降37,真正实现从“矫正视力”到“守护光明”的跨越。
科研转化驱动技术革新
医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推进科研攻关。中心实验室配备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及30.5万人份生物样本库,开展近视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当前重点项目中,“HC124抑制青光眼滤过泡瘢痕化研究”有望解决高度近视继发青光眼术后失效难题;“脂肪间充质促进视网膜修复”课题则致力于延缓病理性近视的视网膜退化。这些研究为精准防控提供新路径。
产学研联动加速技术迭代。院区与南开大学视光科学研究院共建实训基地,引入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同时联合企业开发智能验光系统,通过AI算法青少年近视进展趋势,误差率控制在±0.25D内。近三年承担近视防控课题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科研转化率位居湖北省眼科前列。
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突破
首创“移动眼健康管理中心”服务范式。借鉴天津市眼科医院直通车经验,医院改造多功能筛查车深入鄂西北山区,搭载自动验光仪、眼压计等设备,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免费白内障与高度近视筛查。2019年至今累计行程4.2万公里,服务3.8万人次,为42的筛查阳性患者开通绿色转诊通道。
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生态。线上开发近视防控小程序,提供用眼行为监测与远程问诊;线下开设“视光体验中心”,模拟教室、驾驶等场景的视觉需求,指导个性化配镜与视觉训练。针对术后患者推出“1+3+12”随访机制(术后1天、3周、12个月复查),结合干眼雾化、知觉训练等增值服务,患者满意度达96.7。
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通过整合“精准手术技术”“全周期防控”“转化研究”“服务创新”四大支柱,重塑了近视医疗的价值链。其核心优势在于:以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为保障,将前沿技术(如全飞秒、ICL)转化为普惠医疗;以主动防控降低区域致盲率;更借力科研突破近视并发症的治疗瓶颈。
未来建议深化三个方向:一是拓展人工智能在近视进展中的应用,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二是联合教育部门推动“光环境改造工程”,从源头优化青少年用眼生态;三是加强跨区域技术帮扶,将“东津模式”推广至汉江流域城市群,真正实现“技术仁德,光明共享”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