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已成为“国病”的当下,南京明基医院眼科依托化技术设备与多维度诊疗体系,从青少年防控到成人高度近视矫正,构建了一套融合精准评估、个性化手术及终身眼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其年接诊量持续增长,术后满意度达95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近视矫正的重要力量。
一、技术设备:精准矫正的基石
南京明基医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技术平台的全面性与前沿性。科室配备了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瑞士STAAR公司ICL晶体植入术专用设备,以及角膜地形图仪、像差分析仪等全套评估工具。全飞秒激光手术可实现2-4毫米的微创切口,24小时内恢复视力,矫正范围达1000度以内近视及600度散光;ICL晶体植入术则突破角膜厚度限制,为12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提供安全选择。
技术的价值更体现在个性化方案设计中。医院通过角膜生物力学分析、泪膜稳定性检测等16项术前评估,规避圆锥角膜、干眼症等手术禁忌症。例如,针对角膜偏薄患者,推荐ICL而非激光切削;对夜间驾驶需求高者,优化光区设计以减少眩光风险。2024年临床数据显示,该院全飞秒术后1年裸眼视力≥1.0者占比98.2,并发症率低于0.3。
二、专家团队:临床经验的厚度
科室的专家沈烨宇主任,擅长高度近视多学科诊疗,年完成飞秒手术超千例。他提出“屈光-眼底联合管理”理念,对ICL术后拱高异常、白内障风险等实施动态监测,相关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鲍连云主任则聚焦技术融合,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屈光矫正结合,解决中老年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觉重建需求。
团队建设注重老中青梯队协作。陈鑫副主任医师专攻青少年近视防控,主导角膜塑形镜验配项目,2024年数据显示其干预的儿童年均近视增长控制在25度以内(低于普通儿童的75-100度)。青年医师隋文婕在干眼症术后管理上,创新“泪膜-角膜”修复方案,缩短干眼恢复周期30。
三、青少年防控:关口前移的战略
针对儿童近视低龄化趋势,医院建立“筛查-干预-追踪”三级体系。与南京30余所中小学合作开展入校视力普查,利用云夹监测用眼行为,对高危群体启动红光治疗、离焦镜片、0.01阿托品等联合干预。
防控效果依赖家庭医疗协作。科室开发“近视防控小程序”,家长可上传户外活动时长、阅读距离等数据,AI生成风险预警。临床研究证实,参与该项目的儿童近视发生率较未参与者降低43。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强调“防控非治愈”,魏文斌教授指出:“近视不可逆,但可延缓进展。部分宣称‘逆转近视’的产品可能损伤视网膜”。
四、安全保障与长期效果
严格术前筛查是安全底线。医院明确手术禁忌:如角膜中央厚度<450μm、活动性眼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疾病患者均被排除。2025年一项研究显示,ICL术后自发性前房积血发生率<0.02,且与术前未发现的血管异常相关,凸显全面评估的必要性。
术后管理采用终身随访制。患者需在1周、1月、半年及每年复查眼压、角膜内皮和眼底。数据显示,术后5年视力回退率约4.7,主因是用眼过度而非手术本身。沈烨宇团队建议:“术后避免每日连续8小时高强度用眼,可显著降低回退风险”。
总结与未来方向
南京明基医院以技术个性化、防控前移化、管理终身化,重塑了近视诊疗路径。其成就源于三大支柱:全飞秒/ICL/角膜塑形镜等技术覆盖全年龄段;沈烨宇领衔的多专科团队;以及青少年近视的早期干预网络。
未来挑战在于突破复杂病例瓶颈。例如,病理性近视的基因疗法探索、人工智能术后视觉质量模型开发等。随着江苏省2025年前沿技术计划(苏科资发〔2025〕51号)对“危重症眼病”攻关项目的支持,医院有望在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防治领域取得突破。患者也需建立理性认知:手术矫正视力而非治愈近视,持久清晰的视界,终需医患共护。
> 飞秒激光雕刻光明,ICL晶体植入希望——南京明基医院眼科的诊室里,一位刚接受手术的年轻患者摘下护目镜,窗外梧桐叶的脉络清晰映入眼帘。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类凝视自由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