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科普知识 > 医院近视防控科全面管理制度涵盖筛查干预及监督机制实施细则

医院近视防控科全面管理制度涵盖筛查干预及监督机制实施细则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Breathe呼吸 上传提供

发布: 215 评论

以下是基于新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南制定的医院近视防控科管理制度,涵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质量控制及运营保障等核心模块,确保科学化、规范化运行:

医院近视防控科全面管理制度涵盖筛查干预及监督机制实施细则

一、科室定位与职责

1. 核心职能

  • 三级预防体系
  • 一级预防:面向全人群(尤其儿童青少年)开展近视防控科普教育,指导用眼行为、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视觉环境优化(照明≥300lux)。
  • 二级预防: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筛查远视储备、视力及眼轴变化(学龄儿童每学期≥2次),识别近视前驱期(远视储备不足)及高危人群。
  • 三级预防:对已近视者提供矫正方案(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控制进展(年增幅≤50度);对高度近视(≥600度)及病理性近视期患者,防控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
  • 2. 协作机制

  • 与学校、社区联动推进筛查;与眼底病科、青光眼科协作管理高度近视并发症。
  • 二、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1. 专业团队要求

  • 医师:需持有眼科执业资格,掌握《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操作规范》及屈光手术适应证评估(如年龄≥18岁、屈光稳定2年)。
  • 视光师:具备验光师资质,精通睫状肌麻痹验光(12岁以下必查)、眼轴生物测量(年增幅>0.2mm预警)。
  • 护理/教育专员:负责健康宣教、随访管理及电子档案维护。
  • 2. 岗位分工

  • 设立筛查组、诊疗组、宣教组,实行首诊负责制及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制。
  • 三、关键业务管理流程

    1. 标准化筛查与诊断

  • 筛查流程
  • 学龄前儿童:重点查远视储备(生理性远视+2.50D~+3.00D),识别储备不足者。
  • 学龄期:裸眼视力(6岁≥0.7)、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监测。
  • 分期管理(按公共卫生策略分期):
  • | 分期 | 诊断标准 | 干预措施 |

    |-|--|--|

    | 近视前驱期 | 远视储备低于年龄下限 | 行为干预+户外活动强化 |

    | 近视发展期 | 年进展>50度 | 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0.01) |

    | 高度近视期 | SE≤-6.00D或眼轴≥26.00mm | 每3月查眼底、矫正视力 |

    | 病理性近视期 | 眼底病变(如脉络膜新生血管) | 抗VEGF治疗/手术 |

    2. 矫正与控制技术规范

  • 非手术方案
  • 角膜塑形镜(OK镜):延缓眼轴进展,需严格遵循验配流程及感染防控。
  • 药物:低浓度阿托品(需签署知情同意,定期监测眼压)。
  • 手术方案
  • 适用人群:≥18岁、屈光稳定2年(年变化≤50度),排除角膜过薄者。
  • 术后管理:宣教“非治愈性”(眼底病变风险仍存在)。
  • 四、医疗质量管理

    1. 技术操作合规性

  • 严格执行《角膜屈光性透镜取出术操作规范》等技术标准,禁止超适应证使用角膜接触镜或药物。
  • 2. 数据与档案管理

  • 建立电子化屈光档案,记录视力、SE、眼轴、眼底影像,实现动态追踪(保存≥15年)。
  • 3. 安全监测

  • 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阿托品不良反应(畏光、过敏)纳入不良事件上报系统。
  • 五、健康教育与社会协作

    1. 科普内容

  • 强调“一尺一拳一寸”读写姿势、避免持续用眼>45分钟,破除“近视治愈”误导。
  • 2. 多病共防策略

  • 联合学校落实课间户外活动,推动“双减”政策与视力保护协同。
  • 六、运营保障

  • 硬件配置:裂隙灯、电脑验光仪、眼生物测量仪、眼底照相机。
  • 培训制度:全员每年完成《近视防治指南》更新版培训及实操考核。
  • 科研转化:参与近视防控药物/器械临床试验(遵循《控制近视进展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依据文件

    1. 《医疗机构近视矫正相关技术操作规范》(2024)

    2.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3.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

    4. 《控制近视进展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此制度需结合医院实际细化流程,并定期依指南更新调整。重点人群防控流程与分期管理标准需公示于科室显著位置,确保患者知情参与。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