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贡市医疗版图上,人民医院眼科如同一盏明灯,为近视患者点亮清晰视界。作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专科及自贡市眼科质量控制中心、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该科室以李爽乐主任领衔的46人专业团队为核心(含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士研究生6人),依托德国WaveLight全飞秒等前沿设备,构建起覆盖近视筛查、精准矫正、并发症防治的完整体系。近年来,其近视防控“亮眼护瞳”工程更作为“四川经验”走向全国,成为区域眼健康治理的典范。
技术革新赋能精准矫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贡一院眼科于2022年引进第三代全飞秒SMILE设备,标志着近视矫正迈入微创化时代。该技术切口仅2毫米,术中无需制瓣,显著降低角膜神经损伤风险。李爽乐主任指出:“全飞秒术后1-2天即可恢复视力,且生物力学稳定性高,干眼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术式”。目前该技术已成熟应用于1000度以内近视患者,尤其适合运动员等特殊职业人群。
技术的选择需匹配个体化需求。科室同步开展半飞秒、ICL晶体植入等多元化方案,形成梯度化矫正体系。针对复杂性近视合并眼球震颤等疑难病例,团队创新性采用“个性化切削参数设计”,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波前像差优化技术提升视觉质量。2023年更参与全国性屈光术后散光晶体植入规划研究,为二次手术患者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彰显技术融合的前瞻性。
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化
“治已病”更需“防未病”。2019年启动的“亮眼护瞳”工程,构建起医-校-家联动的近视防控网。团队深入全市60所中小学开展标准化筛查,建立视力电子档案,实现动态追踪。2023年数据显示,试点学校学生综合近视率较非试点校下降2.74,家长护眼知识知晓率达85,成果获自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防控策略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团队提出“三段干预法”:低度近视采用中医耳穴贴压与行为干预;中度近视联合角膜塑形镜;高度近视重点防控视网膜劈裂等并发症。同步开发“中药养眼牛奶”食疗方案,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临床试验证实其改善视功能作用。该模式被卫健委授牌“儿童青少年预防近视李爽乐科普小分队”,成为全国推广样本。
干眼诊疗的协同干预
近视手术安全需以眼表健康为基石。2025年,该科干眼诊疗中心获评全国“五星级”认证,跻身行业梯队。中心配备睑板腺成像系统,创新性融合强脉冲光(IPL)与热脉动治疗,十年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为近视术后干眼提供闭环管理。
团队特别警示:约30近视患者伴干眼症,盲目滴用眼药水可能加剧损伤。对此提出“分型-分期-分层”诊疗路径:蒸发过强型以IPL联合睑板腺按摩为主;泪液缺乏型采用清滴眼液;而手术源性干眼侧重抗炎修复。这种精细化处理既保障了屈光手术安全性,也为高度近视人群的长期眼部健康护航。
学科建设与区域辐射
人才是技术落地的核心驱动力。科室实施“仁济英才”计划,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选派骨干赴德国柏林州立医院等机构研修。邱涛医生将欧洲神经眼科研修成果转化为“醒后卒中静脉溶栓”新技术,体现“技术引进-本土转化”的进阶路径。近三年团队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发表SCI论文12篇,科研反哺临床的效应显著。
区域协同体现公益担当。通过5G区域人工眼底筛查平台,科室连接12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2024年完成远程诊断报告29万份,为患者节省费用超2800万元。在凉山州先心病患儿的救治中,团队同步开展近视筛查;与广东钟南山基金会合作的呼吸健康筛查项目,同样纳入眼底病变评估,践行“全身健康观”理念。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与基因技术将重塑近视防治格局。团队正探索AI驱动的大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屈光发育曲线近视进展风险。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段俊国教授团队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占近视发病风险的60,这提示未来需加强基因筛查与营养基因组学的应用。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前研究已由四川省大健康产业协会牵头启动,有望突破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瓶颈。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川南地区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县域近视筛查覆盖率不足40;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年均增长15。对此需深化“互联网+近视防控”模式,扩大5G智能筛查终端覆盖面;同时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控指南》地方标准落地,构建“精准干预-长期追踪-效果评价”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自贡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以 “技术革新为引擎、体系构建为骨架、区域协同为血脉”。从全飞秒技术提升矫正安全性,到“亮眼护瞳”工程降低区域近视发病率,再到五星级干眼中心保障术后舒适度,多维创新形成闭环生态。未来应以人工智能模型和基因干预为突破口,将防控关口前移至学龄前阶段,同时强化基层网络覆盖,让“每一个自贡孩子都能拥有清晰视界”的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