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眼科医院作为全国眼科领域的机构,在近视防控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史伟云教授团队历经九年研发的国产领扣型人工角膜,打破国外技术壁垒,2019年完成国内首例移植手术,使失明17年患者重获光明,该成果入选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视神经再生领域,苏国辉院士团队创新性采用CNTF-壳聚糖载体技术,成功促进受损视神经再生:实验表明包裹在壳聚糖微球中的CNTF能显著提高药物稳定性,使离断视神经的盲鼠恢复部分视力,该研究即将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在近视发生机制研究方面,毕宏生教授团队联合香港理工大学何明光教授开展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具里程碑意义。该研究基于智能化用眼行为监测技术,证实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光照强度等行为因素与近视发展的量化关系,并创新提出动态干预模型,成果发表于《Ophthalmology》期刊。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技术融合,构建起“三级监测、三级预警、三级防控”体系,该体系已应用于山东省70家视力低下防治中心,累计完成740万人次筛查。
精准化临床治疗体系
针对近视矫正手术,医院形成覆盖全度数的个性化方案矩阵。屈光手术科主任刘明娜指出,激光类手术采用精准分层切削策略:全飞秒SMILE手术通过2-4mm微切口取出基质透镜,保留角膜生物力学强度,显著降低干眼症风险;SMART全激光则适用于角膜薄或千度高度近视患者,通过表层切削实现“无瓣无切口”。而对于角膜条件不足者,ICL晶体植入术展现独特优势——临床数据显示,1800度以内近视患者植入特制人工晶体后,视力恢复率达98.8,且材料自带紫外线过滤功能。
手术安全建立在严格围手术期管理之上。术前需完成20余项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散瞳验光等关键项目,激光手术检查耗时2-3小时,ICL手术需1.5-2天。术中采用表面,激光切削仅需10-20秒,ICL单眼操作5-10分钟。术后建立终身随访机制,强调“视力恢复≠角膜完全愈合”,要求患者术后3个月内避免长时间用眼,并通过定期地形图监测角膜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年均手术量超2万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远低于1.2的平均水平。
儿童近视防控的“齐鲁模式”
山东率先构建集“科学防控-科普干预-伪科学治理”于一体的儿童近视防控体系。核心策略是通过早筛实现关口前移:0-6岁儿童视力检查覆盖率98.42,并为中小学生建立动态电子视力档案,监控远视储备消耗情况。冷林教授强调,近视防控黄金期在3-12岁,筛查发现远视储备低于+0.50D时应立即启动干预。
行为干预是“齐鲁模式”的突破点。毕宏生团队研发的眼周经穴电刺激技术调节有效率97.01,结合用眼行为监测矫正系统对读写姿势、光照等6大风险因素实时干预。2025年启动的“贝贝乐VR全息视力增进仪”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视功能训练新路径,前期数据显示67受试儿童近视增长停滞。该模式成效显著——山东儿童近视增长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3个百分点,成为卫健委推广样板。
全域科普与舆情治理
针对公众认知误区,医院构建“媒体-校园-社区”三级科普网络。刘冬梅主任指出三大防控盲区:38家长误认“戴眼镜加速近视”,实则真性近视需及时光学矫正;52家庭迷信“成年手术可逆转近视”,忽视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更有家长轻信“视力正常无需检查”,错过早期干预窗口。对此,医院开发“护眼课堂”互动实验系统,通过模拟眼轴增长机制直观展示近视不可逆性,年覆盖学生超50万人次。
在伪科学治理方面,医院联合市场监管总局重拳出击。2023年查处违规近视矫正企业21家,下架“降度镜”“视力逆转仪”等不合格产品38类。典型案例包括揭露“闭眼晒太阳防近视”的潜在风险——专家指出树荫下散射光可促进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但直射阳光可能导致黄斑灼伤甚至诱发眼睑癌变。这些行动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消费者投诉量同比下降76。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成就显著,资源不均衡仍是核心痛点。2025年数据显示,山东每10万人仅3.2名眼科医师,且78集中在济南、青岛。为此,医院正推进两项战略:一方面加速四级医疗网络建设,通过4个临床重点专科带动县级医院白内障手术能力全覆盖,复明手术车年均服务偏远地区超10万人次;另一方面研发AI辅助诊断系统,实现角膜地形图自动判读准确率92.1,有效缓解基层诊断压力。
科研转化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苏国辉院士的视神经再生技术、动态光学膜(S.T.O.P KIT)等创新产品进入临床验证期。毕宏生教授提出“双轴理论”新方向——即同步控制眼轴与晶状体屈光力变化,其团队开发的非接触式睫状肌调控仪已完成动物实验。随着《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的落地实施,山东有望在2030年前将高度近视患病率降低至7.5,为“健康中国”提供关键支撑。
本文基于山东省眼科医院近视防控体系的核心实践,凝练其“科技赋能+全域联动”的范式价值。未来需着力弥合城乡诊疗差距,加速视神经再生等前沿技术转化,并将“齐鲁模式”的闭环管理经验推向全国——唯有让科学防治覆盖每一双眼睛,“光明中国”才真正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