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坪医院(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眼病诊疗中心,在近视综合防控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随着近视药物研究的突破,该院在近视眼药水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探索中展现出前瞻性视野,尤其在低浓度阿托品等创新药物的实践中,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提供了科学方案。
一、低浓度阿托品:近视防控的“主力军”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根据2024年《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发布的专家共识,0.01阿托品滴眼液可使近视进展速度降低27-83,且不良反应小,成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基础用药。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竞争性阻断M-受体,调节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信号通路,抑制眼轴增长。例如,丹麦一项为期两年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0.01阿托品组患儿眼轴增长较安慰剂组平均减少0.10mm,屈光度进展减缓0.26D。
大坪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个体化用药原则。叶剑教授团队指出,对6-12岁、近视进展较快(年均>0.75D)的儿童,0.01阿托品可作为一线选择;而对低龄(<8岁)或进展迅猛者,可阶段性采用0.05高浓度方案,再逐步降为维持浓度。该院还通过定期监测调节功能、泪膜稳定性等指标,降低畏光、视近模糊等副作用风险,提升长期用药依从性。
二、围术期辅助用药:提升手术安全的关键
除近视防控外,大坪医院在近视手术围术期的眼药水应用亦具特色。以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 为例,术中易出现瞳孔缩小、眼压升高等问题。叶剑教授团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术前使用0.1普拉洛芬(非甾体抗炎药)可显著抑制飞秒激光引发的炎症反应,减少30的术中瞳孔缩小风险,且不影响术后恢复。这一成果为优化手术安全性提供了新策略。
在抗感染管理方面,该院积极引入新型剂型技术。参考2025年角膜病学术会议(CCCRS2025)的研讨,凝胶剂型(如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因卡波姆和玻璃酸钠基质的增效作用,生物利用度较传统滴眼液提高5倍以上,角膜药物渗透时间延长至4小时。这类药物在激光近视手术切口防护、干眼合并感染等场景中优势显著。
三、联合疗法:1+1>2的协同效应
药物与光学干预的协同是大坪医院近视管理的重点方向。研究显示,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OK镜)可使近视进展延缓40-60,而联合0.01阿托品后,眼轴控制效果进一步提升至70-90。该院针对高度近视初发儿童(>-4.00D)常采用“OK镜+0.025阿托品”方案,两年内眼轴增长可控制在0.3mm以内。
干眼与近视的共病管理亦需药物协同。大坪医院参与的眼科论坛指出,约35的近视儿童存在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对此,0.01阿托品可与人工泪液凝胶(含玻璃酸钠、脂质成分)联用,既防控近视,又修复泪膜稳定性。临床数据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荧光素染色评分改善率达82,显著高于单药组。
四、未来挑战:从药物研发到临床转化
尽管低浓度阿托品已在国内获批(如兴齐眼药2024年上市产品),但临床应用仍面临瓶颈。一方面,现有数据多基于亚洲人群,西南地区儿童的用药反应需进一步验证;兴齐眼药82.18的高毛利率折射出药物可及性困境。值得期待的是,恒瑞医药、兆科眼科等企业的阿托品新药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2025年或将打破市场垄断,降低用药成本。
未来研究方向需聚焦三点:
1. 精准用药模型:通过基因分型(如OPN1LW基因)、巩膜生物力学特征阿托品应答性;
2. 缓释技术革新:开发微针、纳米载体等剂型,减少用药频次,提升依从性;
3. 预防性干预探索:0.05阿托品对近视前期儿童(远视储备≤+0.75D)的预防效果需大样本验证。
以“药”为基,构建近视综合防线
重庆大坪医院的实践表明,近视眼药水已从单一治疗工具演进为综合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低浓度阿托品的规范应用、围术期精准用药及联合疗法的推广,彰显了药物干预在近视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临床-药企-政策”三方协作,通过可及性提升、剂型创新和精准医疗,让更多儿童青少年从“看得清”迈向“看得久”。正如叶剑教授团队所强调:“近视防控需超越‘矫正’思维,在药物与技术的结合中寻找长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