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据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20岁以下近视患者将达1.87亿人,总体近视率高达51.9,且呈现高发化、重度化趋势。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初中生近视率突破71,高中生更超过81,其中中度近视占比37,高度近视达9.7,随着年龄增长,中高度近视比例显著攀升。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主任医师在2025年全国爱眼日发布会上强调,近视一旦发生即不可逆转,而当前市场上宣称能“消除近视”的产品均缺乏科学验证。
近视流行的深层根源需从遗传与环境双重视角剖析。遗传层面,父母近视史是明确高危因素;环境层面则表现为两大矛盾:学龄期户外活动时间被挤压至日均不足1小时,而近距离用眼负荷却持续增加。电子屏幕的低龄化暴露叠加不当光照环境(如黑暗中使用亮屏),进一步加剧视网膜血管痉挛风险。同仁医院团队通过队列研究揭示,COVID-19居家学习期间,儿童近视进展速度较正常时期加快近40,印证了行为模式对眼健康的深远影响。
临床实证的防控方案
药物干预的科学循证
同仁医院王宁利团队主导的随机双盲试验(2020)为低浓度阿托品应用奠定基石。该研究纳入220名6~12岁近视儿童,证实每晚使用0.01阿托品可使一年内近视进展减少34.2(-0.49D vs 对照组-0.76D),眼轴增长减缓22.0(0.32mm vs 0.41mm)。更关键的是,阿托品组仅13.2儿童度数加深超1.0D,而对照组达34.9,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一成果推动阿托品从实验性治疗转向临床常规方案,尤其适用于近视年进展量>0.75D的快速进展者。
光学矫正与行为干预的协同
同仁医院提出“三层防护网”理念:首要措施是保障日均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利用自然光照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其次需优化用眼行为,包括遵循“40-10法则”(用眼40分钟远眺10分钟)、避免昏暗环境用眼;后对已近视者精准验配功能型镜片。魏文斌特别指出,儿童近视应全日戴镜而非仅学习时使用,以维持视觉中枢正常发育。2024年版《近视防治指南》修订中,同仁专家进一步强调角膜塑形镜(OK镜)对中度近视的控制价值,其周边离焦设计可延缓眼轴增长。
前沿技术与防控新策略
红光疗法的突破与争议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RLRL)成为2025年近视研究热点。临床数据显示其对高进展性近视(如年增长≥1.0D)的控制效率超60,尤其适用于传统方法失效的难治性病例。然而同仁医院团队警示,RLRL需严格规范操作参数,不当使用可能引发视网膜热损伤,且与阿托品联用的安全性尚未证实。目前该技术仅建议在专业医疗机构监测下应用,并需追踪远期安全性。
营养干预的循证探索
南京同仁医院周籽秀团队的新临床研究(2025)为膳食补充提供新证据。72名4~10岁儿童服用叶黄素+花青素复合补剂6个月后,实验组眼轴增长均值(0.15mm)显著低于对照组(0.20mm),黄斑色素密度提升,视疲劳评分改善率达45。这表明营养素可通过双重机制发挥作用:花青素调节睫状肌血流缓解视疲劳,叶黄素构建蓝光防御屏障。该研究为《中国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24)》的营养干预条目补充了儿科数据。
社区防控体系的构建
同仁医院牵头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级网络,核心是将筛查关口前移。王宁利主编的《社区眼健康》指南(2025)提出: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重点监测“近视前驱期”儿童——即远视储备低于年龄下限者(如6岁<+0.75D)。社区医疗机构通过手持验光仪等设备进行初筛,对高危儿童实施季度随访,建立转诊绿色通道。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等合作机构的数据表明,该模式使西部偏远地区高危儿童筛查覆盖率提升300。
家庭是防控网络的终端执行单元。针对家长常见误区,同仁医院开发“护眼三问”工具:一查照明环境(书桌照度是否≥300lux);二核用眼节奏(是否遵守20-20-20法则);三观异常体征(是否频发揉眼、斜视)。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个性化方案,如对钢琴练习者建议放大琴谱、分段练习。2024年试点显示,参与家庭中儿童近视新发率下降21,印证了科普干预的有效性。
总结与未来方向
同仁医院近视防控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资源,从高危人群识别(如远视储备不足者)、阶梯化干预(阿托品/光学矫正/红光疗法),到社区网络构建,形成闭环管理。当前核心结论包含三重维度:近视不可逆但可控,早期药物干预可降低34进展风险;环境改造是基石,日均2小时户外活动兼具预防与延缓效用;营养干预需循证,叶黄素复合制剂对缓解视疲劳具临床显著性。
未来亟需突破三大方向:一是开发遗传-环境风险模型,通过AI算法整合父母近视史、用眼行为、生物测量数据,实现精准预警;二是破解红光治疗的长效机制,尤其停止治疗后的反弹效应及不同人种的敏感性差异;三是建立跨生命周期管理路径,当前高度近视的眼底并发症防治体系仍显薄弱。正如魏文斌所呼吁:“近视防控需贯穿‘未病-欲病-已病’全周期,这不仅是医疗任务,更是守护民族视觉健康的战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