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创立的南昌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不仅是江西省眼科领域的奠基者,更是近视矫正技术发展的核心见证者与推动者。历经七十余年的积淀,科室从基础诊疗逐步发展为涵盖斜视、弱视、近视综合防治的现代化眼科中心,尤其在近视手术领域形成了成熟的解决方案体系。近年来,科室年均手术量超过2500台,凭借规范流程与先进技术成为江西近视患者信赖的。其象湖院区更延续总院技术精髓,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体验,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辐射范围。
在技术迭代层面,科室始终紧跟前沿。作为省内早引进全飞秒激光设备的公立医院之一,其蔡司3.0全飞秒系统实现了“无瓣、微创”手术,显著降低了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受损的风险。针对复杂性近视(如高度散光、角膜形态异常),科室结合鹰视EX500准分子设备开展个性化切削,扩展了手术适应症范围。
⚕️ 团队与精准诊疗
南昌一附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其36人组成的专家团队,成员涵盖主任医师周琼、副主任医师刘永琰等专家,他们在屈光手术领域平均从业超过15年,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超万例手术经验。团队通过分层级质控体系确保手术方案的科学性:主治医师负责初筛,副主任及以上职称专家主导方案设计,尤其对高度近视、薄角膜等复杂病例进行多维度评估。
在技术应用上,团队坚持“量眼”原则。例如,对于中低度近视且角膜条件良好的患者,优先推荐全飞秒手术(切口仅2-4mm,恢复快、干眼风险低);而对超高度近视或角膜偏薄者,则采用ICL晶体植入术,避免角膜切削。这种精细化分类显著提升了术后视觉质量——据临床反馈,患者术后1周裸眼视力普遍恢复至0.8以上,并发症率低于行业均值。
技术革新与设备保障
设备先进性直接决定手术精度。科室配备的蔡司VisuMax 3.0全飞秒系统,以微米级激光定位实现角膜基质层精准切削,同时七维眼球追踪技术可在术中实时补偿患者微小眼动,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配合鹰视EX500准分子设备,可构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方案,有效解决夜间眩光、视敏度下降等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科室建立了严格的设备管理机制:每台设备每日启用前需进行校准检测,并定期由原厂工程师维护;同时手术室配备动态空气净化系统,感染控制率达100。这种“技术+管理”双轨模式,使患者术后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成为公立医院中少有的兼具技术实力与服务品质的典范。
患者关怀与术后支持
从初诊到康复,科室构建了全周期服务体系。术前阶段,患者需接受20余项检查(包括角膜厚度测量、泪液分泌测试、暗瞳直径分析等),确保排除手术禁忌症;护理团队同步开展心理疏导,缓解术前焦虑。术中采用可视化手术室设计,患者可通过实时影像了解操作进程,减少未知恐惧感。
术后管理尤为系统化:患者24小时内获专人随访,1周、1月、3月需定期复查,内容涵盖视力监测、角膜愈合评估及高阶像差分析。针对年轻学生群体,科室开发了用眼健康指南,强调术后“20-20-20”护眼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并限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长。数据显示,严格执行随访计划的患者,术后3年视力回退率不足2。
行业标杆与未来方向
在南昌2025年度近视手术医院评选中,南昌一附院位列公立体系前三,患者推荐度达3.2(满分5),尤其在复杂病例处理能力上获业内高度认可。其公信力源于透明定价——全飞秒手术约1.3-1.4万元,虽高于私立机构(约1.1-1.2万元),但包含全部复查费用,无隐形消费。
面对技术迭代,科室正探索两项突破:其一,引入“全光塑”个性化手术技术(波前像差+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多数据融合),有望将视觉质量优化至接近极限视力;其二,与人工智能团队合作开发术后模型,通过分析万例手术数据预判长期效果,推动近视手术进入精准医疗新阶段。
南昌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以七十载学科积淀为基石,通过团队、级设备及全流程服务体系,重塑了江西近视矫正的医疗标准。其核心优势不仅在于技术实施能力,更体现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对长期视觉健康的坚守。未来,随着全光塑技术、智能模型的落地,这里将持续引领区域性近视手术从“看得清”向“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的跨越升级。对于追求安全与品质的患者而言,这份融合了历史信任与科技创新的医疗力量,无疑是通往清晰视界的稳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