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舟山医院眼科作为区域眼科诊疗中心,凭借其专科化的近视诊疗团队、同步的技术设备及多维度的近视防控体系,已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及周边地区近视患者的重要健康保障。历经20余年发展,该科室不仅构建了覆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成人屈光手术、高度近视并发症治疗的综合诊疗链条,更通过与省级医院的深度协作,将“精准、安全、个性化”的近视诊疗理念融入海岛医疗实践,为舟山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眼健康服务”。
一、专家团队:多领域协同的近视诊疗核心
舟山医院近视专科汇聚了多名技术精湛的专家,形成“预防-矫正-治疗”全周期服务能力。金伟平主任医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擅长复杂性白内障手术及高度近视的ICL晶体植入术,为超高度近视患者提供无需切削角膜的解决方案;刘彦为副主任医师则专注于屈光手术领域,在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后并发症处理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结合患者用眼需求个性化手术方案。
团队同时注重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早期干预。林忠妙副主任医师将斜视矫正、弱视治疗与近视防控结合,通过视觉功能训练延缓近视进展;王玉红副主任医师则聚焦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眼表疾病与干眼症对近视发展的影响,从眼健康基础管理切入防控工作。这种多专家协作模式,使科室能够应对从儿童近视防控到成人高度近视手术的复杂需求,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诊疗。
二、技术支撑:同步的设备与精准诊疗
科室配备的先进设备为近视诊疗提供了可靠保障。日本尼康自动角膜屈率仪、全自动验光仪可精准测量角膜曲率与屈光度,瑞士奥托派司自动视野分析仪则能早期发现高度近视并发的青光眼视野缺损,美国博士伦超声乳化仪支持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有效解决高度近视患者并发的晶状体混浊问题。
在手术技术层面,科室已成熟开展 “全术式”近视矫正方案:针对中低度近视,采用准分子激光(如SMART全激光)或飞秒激光(含半飞秒、全飞秒)进行角膜切削;针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薄患者,则实施ICL/TICL晶体植入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实现视觉质量优化。2023年与浙大二院合作后,更引入省级医院的质控标准与复杂病例处理经验,手术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三、青少年防控: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面对舟山地区小学生高达59.04 的视力不良率(含近视、远视、散光),科室创新构建“医教协同”防控网络。一方面,通过校内视力筛查建立动态档案,利用角膜地形图仪监测角膜形态变化,早期识别近视高危儿童;联合倪海龙省级近视防控宣讲团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在舟山第二小学等推广“户外活动优先”“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等行为干预措施。
研究证实,舟山小学生近视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每日近距离学习>2小时、使用电子产品>2小时及父母高度近视史,而每天户外活动则是重要保护因素(OR=0.477)。基于此,科室开发了“3C防控路径”:Customized(个性化光学干预) ——如离焦眼镜、角膜塑形镜验配;Collaboration(多机构协作) ——联合学校落实课间户外活动;Control(危险因素管控) ——指导家庭减少电子屏使用,建立用眼休息机制。
四、未来展望:学科深度融合与精准医疗
随着2023年舟山医院成为浙大二院舟山分院,19个省级专家工作室的落地为近视专科注入新动能。未来科室将重点发展两项能力:一是建立高度近视多学科联合诊疗(MDT) ,整合眼底病、青光眼专家资源,对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劈裂等并发症进行早期干预;二是探索基因检测与人工智能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通过舟山地区近视易感基因研究(如PAX6、GJD2位点),实现遗传风险分层管理。
在区域医疗协作方面,舟山市卫健委2025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将眼科列为重点方向,未来有望通过引进省级屈光手术专家(如浙二眼科杨亚波团队)、强化本地医生培训,进一步提升复杂ICL手术、个性化飞秒切削等技术能力。依托海岛县域医共体体系,推动近视筛查技术下沉至乡镇卫生院,构建“社区初筛-医院确诊-全程跟踪”的三级防控网,缩小城乡近视诊疗差距。
以专科化与普惠性守护视觉健康
舟山医院近视专科的发展轨迹,映射了海岛地区医疗能力提升的缩影——通过本土专家深耕与省级优质资源下沉相结合,在设备、技术、人才三维度实现突破。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于为8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提供ICL植入等先进手术,更在于将防控关口前移至校园,用科学策略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未来,随着基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舟山模式或将为沿海地区近视防治提供“精准防控”与“普惠可及”并重的范本。
> 资料更新于2025年6月,数据及政策动态参考舟山市卫健委公告、舟山医院设备名录及舟山市小学生屈光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