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中医凭借“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在延缓近视进展、改善视功能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目前,全国多家中医医院及中西医结合机构已形成系统的近视防控体系,通过特色技术、个性化方案及多学科协作,为不同年龄层患者提供多元化选择。
中医近视防控的理论基础
中医将近视归为“能近怯远症”,其病机与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审视瑶函》提出“禀受生成近觑”,强调先天禀赋不足是近视的重要成因,与肝肾亏虚、心阳不振相关。现代儿童因生活方式改变,如缺乏户外活动、久视电子屏幕等,加剧了“久视伤血”和“阳气不足”的病机,导致眼轴异常增长,形成“阳衰阴盛”的病理状态。
饮食与起居失调亦是关键诱因。《素问》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过食甜食伤及脾肾,影响精气上承于目;睡眠不足则阻碍肝血归藏,目失濡养。这种“全身-局部”关联的理论,使中医调控近视不仅聚焦于眼,更注重全身气血阴阳的调和,为综合干预提供了依据。
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
公立中医医院是近视防控的核心力量。例如:
专科民营机构则侧重技术互补。深圳和顺堂中医医院通过中药内服(如杞菊地黄汤)联合角膜塑形镜验配,延缓中高度近视进展;深圳希玛眼科林顺潮教授团队则在ICL手术中融入中医干眼防控体系,降低术后炎症反应。
特色调理技术与临床应用
外治法是中医防控近视的突出优势:
内治法强调体质辨证。针对脾虚湿盛者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肝肾阴虚者予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心阳不足者选定志丸温通目络。临床研究表明,内服方剂联合耳穴压豆可显著延缓近视年进展量(平均减少0.25D–0.5D)。
儿童青少年的防控体系
中医防控在校园场景中体现普惠价值。中医药管理局推动 “社区-校医联动”模式,校医培训后指导学生完成标准化眼保健操,社区医生则提供耳穴贴敷、体质筛查等服务。天津、上海等地试点显示,该模式使中小学生近视新发率下降12。
家庭协作是巩固疗效的关键。中医强调“食药同源”,推荐荷叶薏仁粥、茯苓饼等食疗方;同时限制甜食摄入,因“味过于甘,肾气不衡”(《素问》)。起居方面,要求学龄儿童每日睡眠9小时以上,顺应“子午觉”规律以养肝血。
规范发展与科研突破
行业监管趋严保障了中医技术的安全性。2024年7月起,激光近视治疗仪(哺光仪)被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未获批产品禁止销售。鹿城区市监局的专项检查显示,合规机构的中医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0.1。
研究方向呈现多学科融合:
总结与展望
中医调理近视的医院体系以“整体干预、防治结合”为内核,依托公立中医院的技术辐射与民营机构的灵活创新,形成了涵盖理论、技术、设备的成熟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攻关三大方向:一是制定中医近视分期标准及疗效评价指南;二是深化“药-针-光”联合方案的循证研究;三是推动中医药纳入近视防控公共卫生项目。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中医在推迟近视发病年龄、阻断高度近视病理化进程中,正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中国式解决方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