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医疗领域,近视矫正手术已从单纯的视力提升迈入个性化、精准化的新阶段。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作为省内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公立医院,近三十年来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从1995年引入准分子激光设备,到2023年率先启用全省首台“千频准分子激光阿玛仕1050RS”,其近视手术体系融合科技与严谨流程,为数万患者重塑清晰视界。本文将以该院的近视手术全流程为核心,解析其如何通过规范化管理、个性化方案及多维度保障,实现安全与疗效的双重突破。
一、术前检查与个性化方案设计
严谨评估是手术安全的基石。江苏省中医院眼科要求患者术前停戴隐形眼镜:软性镜片需≥1周,RGP硬镜≥3周,角膜塑形镜≥3个月,以消除角膜形态误差。术前检查涵盖24项核心项目,包括角膜地形图、厚度测量、生物力学分析、眼底散瞳检查等,全程耗时2-3小时;若选择ICL晶体植入术,则需增加3小时以上的眼轴与房深测量。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方案。团队依托全球的检查设备(如蔡司角膜地形图仪、眼反应分析仪),结合患者职业需求(如军人、运动员)、用眼习惯(如夜间驾驶者)及角膜条件术式。例如,角膜薄或散光高的患者可能推荐千频Smart全激光,而超高度近视者则适配ICL晶体植入。检查后,医学博士团队综合数据手术参数,精细化程度达0.001D(屈光度),为精准切削奠定基础。
二、手术技术选择与实施
术式创新适配多元需求。省中医院提供三类主流术式:
术中安全与舒适性管理。手术全程约10分钟,采用表面(滴眼液),患者清醒无痛感。以Smart全激光为例,全程无器械接触眼球,避免负压吸引所致眼压波动;术中要求患者注视绿点,配合“绿点移动不去追,绿点消失不去找”的指令。团队配备应急处理系统,如遇突发眼球偏移,激光可0.03秒内自动锁定复位。
三、术后护理与科学管理
阶段性恢复规范。术后当天易出现流泪、畏光及异物感,需佩戴防护眼罩24小时,避免揉眼。关键恢复期分为三阶段:
终身随访体系。复查节点设为术后1天、1周、1月、3月、半年及每年。首日复查检测角膜愈合度与基础视力,1周评估感染风险,1月后重点监控屈光稳定性。针对高考生等特殊群体,医院开通异地免费复查通道,支持全国爱尔眼科网点数据共享。
四、团队实力与技术创新支撑
跨学科博士团队保障全流程质控。手术主刀均具备高级职称及万例以上操作经验,成员覆盖屈光学、生物工程学、材料学领域,可处理角膜移植术后二次增效等复杂病例。术前检查由专职“检眼师”执行,需通过集团标准化考核,确保数据零误差。
科研转化驱动技术迭代。团队主导的“全飞秒精准4.0-VISULYZE”技术,通过AI算法分析数万例手术数据,将nomogram(手术参数调整模型)误差降至±0.25D以内,2024年应用后使术后裸眼视力≥1.0的患者比例达99.2。ICL晶体引入3D打印工艺,缩短等待周期至72小时,突破进口晶体库存限制。
五、社会责任与未来展望
特殊人群绿色通道建设。针对院校考生,医院开辟“摘镜绿色通道”:优先检查、48小时内安排手术、加急复查,确保体检前完成3个月稳定期。2024年数据显示,该群体术后视力达标率(军校标准≥4.9)达100。
技术普惠与远程医疗探索。未来计划将千频Smart全激光适配人群扩展至1200度近视,并研发干眼症患者专用角膜切削模型。基于5G的术后随访平台正在试点,患者可通过家用设备上传角膜OCT图像,AI系统即时恢复评估报告。
从“看得见”到“看得舒适”的升华
江苏省中医院近视手术体系的核心优势,在于将严谨流程、个性化医疗与终身健康管理融为一体。其通过千频激光技术实现“量眼”,依托跨学科团队突破复杂病例瓶颈,更以术后云随访重新定义长期疗效追踪。随着2025年屈光手术纳入医保谈判日程,技术普惠性将进一步凸显。挑战犹存:如超薄角膜(<480μm)患者的安全术式开发、术后干眼的长效干预等。未来,深化基因编辑与生物材料研究,或为先天性近视矫正提供全新路径——这条从“视力矫正”迈向“视觉质量优化”的征途,正在省中医院的创新实践中渐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