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这片浸润着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眼科诊疗体系,为近视防控提供“东阳方案”。作为“百工之乡”,东阳不仅在工艺领域声名远播,更在中医眼科领域积淀深厚——从清代御医韦尚林的金针拨障术,到当代公立医院融合AI技术的耳穴压豆疗法,东阳始终以中医整体观为根基,结合现代技术,构建起覆盖近视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在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东阳的探索为中医药防控近视提供了重要范本。
历史渊源与学术传承
东阳中医眼科的根基可追溯至晚清御医韦尚林。其子韦文贵继承“金针拨障术”,创立“目病多郁论”,强调近视与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提出“釜底抽薪法”等创新理论,奠定近视辨证论治基础。所著《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至今仍是中医眼科经典。
当代韦氏第五代传人韦企平教授进一步将传统经验科学化,牵头建立视神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东阳市中医院依托这一学术脉络,开设中医眼科特色门诊,将“肝血不足”“脾虚气弱”等传统病机理论与现代屈光学结合,形成“内调脏腑、外通经络”的近视防治体系。在此脉络下,王俊杰等医师创新性提出“青少年近视从脾论治”,通过调和脾胃升降功能改善睫状肌调节力,临床反馈近视发展延缓率达35。
特色技术与临床实践
1. 多元疗法融合
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率先开展“三聯疗法”:针对假性近视采用针刺(睛明、四白等穴)松弛睫状肌;中低度近视配合耳穴压豆(王不留行籽刺激肝、肾、目区)调节全身气血;高度近视辅以中药雾化(枸杞、密蒙花等方剂)滋养目络。2024年数据显示,该方案对12岁以下儿童假性近视逆转有效率达78。
东阳市中医院则注重个体化分期干预。早期近视以拨筋疗法(眼周筋膜松解术)联合“益气聪明汤”加减;进展期采用药灸(艾灸配合菊花、决明子药贴)温通眼络;对病理性近视则引入离子导入技术,提升滋补肝肾类中药的视网膜靶向浓度。
2. 特色制剂研发
基于“五轮学说”开发的院内制剂成为亮点:“滋瞳丸”(熟地、山茱萸、蒺藜)用于延缓青少年轴性近视发展;“疏络贴”(丹参、红花透皮贴剂)缓解视疲劳相关眼轴增长。两项制剂均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认证。
代表性医疗机构
东阳市人民医院眼科
作为三甲医院重点科室,该科拥有4名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配备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等设备,实现“西医精准矫正+中医功能维护”融合。年开展近视相关手术超2000例,中医干预覆盖40门诊患者。其特色“阶梯式防控”:0-3D以耳穴压豆联合视觉训练为主;3-6D推进针刺联合低浓度阿托品;6D以上开展全飞秒手术并辅以中药康复方案,显著降低术后回退率。
东阳市中医院眼科
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的核心科室,突出“韦氏眼科”学术思想。胡素英主任医师团队将眼底荧光造影与传统辨证结合,创立“分型三辨法”:辨眼底(视网膜血循环)、辨体质(脾虚/肝郁证型)、辨环境(用眼负荷),据此制定药膳、针灸、运动处方。该科青少年近视年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层网点协同
南马镇中心卫生院等基层机构通过医共体联动,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如槐林镇中心卫生院2023年义诊中,为200余名居民提供免费耳穴贴压及“眼周刮痧”服务,基层就诊率达70。
政策支持与未来方向
东阳市2024年《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促进中医药在眼健康领域应用”,支持中医院骨伤科、眼科申报省级重点专科,计划3年内新建3家“旗舰中医馆”。当前重点任务包括:
总结
东阳的中医近视防治体系,既是传统智慧的当代延续——韦氏眼科百年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催生“疏络贴”“滋瞳丸”等创新成果;亦是医疗改革的前沿探索——通过医共体将三甲医院的针刺技术下沉至镇卫生院,构建起“早筛查、早干预、分级诊疗”的立体网络。未来需进一步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深化“病证结合”研究,建立中医证型与近视进展的量化关联;二是开发便携式中医智能设备(如自动耳穴刺激仪);三是推动“眼健康中医药服务包”纳入医保支付,惠及更多群体。正如韦文贵所言:“目病多郁,贵在通补”,东阳正以贯通古今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医守护光明的新篇章。